我们陕西……恐怕要等到各地学堂放寒假后,那些师长才有空余时间抽调过来,对新招募的本地师长进行培训,时间上……确实有些紧张。”
吕李二人上任虽短,但已对大夏的教育制度有了初步了解。
他们明白,教育非一日之功,师资培养更是需要时间。
吏员所说的情况,合乎情理。毕竟,现有的师长们还要负责教授已有的学生,听说四川那边还在紧锣密鼓地编纂更适合新式学堂的蒙学教材,一切都需要按部就班。
他们纵然心急,也只能暂且按捺,等待寒假时节的到来,届时,便是陕西教育真正开启新篇章的时刻。
崇祯七年,十月四日,北京,紫禁城。
乾清宫内,烛火摇曳,映照着大明皇帝朱由检那张因极度疲惫和焦虑而显得更加瘦削苍白的脸。
他已有数日未能安寝,案头堆积的,尽是来自陕西的战报和奏折。
孙传庭、左光先、郑崇俭……这些他倚重的督抚总兵,他们的奏报如同梦魇般缠绕着他。
最初看到孙传庭密奏中提及伪夏拥有能载人飞升的飞球时,崇祯的第一反应是荒谬,是孙传庭为战事不利寻找的推脱之词!
人,怎么可能飞到天上去?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他朱由检熟读史书经籍,何曾见过这等记载?
然而,随后左光先、郑崇俭的加急奏报也陆续送达,虽措辞略有不同,但都证实了那飞球的存在,描述了它们如何凌空俯瞰,如何从天上投下震天雷,使得苦心经营的城防形同虚设。
这让他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与两难,他不是不相信孙传庭的忠诚和能力,可这飞天之事,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范畴,让他如何去理解,如何去相信?
就在他几近崩溃之时,孙传庭的第二封详细奏折送到了。
这封信极尽详实地描述了他在临潼县亲眼所见的场景——那庞然巨物如何缓缓升空,其上的夏字旗帜如何清晰可见,士兵如何操作,以及它对守军士气的毁灭性打击。
字里行间,充满了身为统帅却无力对抗来自天空威胁的绝望与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