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刘备现身影

刘备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脸上依旧带着那抹温和的神色,只是眼底深处,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理解公孙瓒的愤懑,他自己何尝不是郁郁不得志?汉室宗亲的身份,到了他这一代,早已是旁支的旁支,除了一个空洞的名头,什么也没有。

他织席贩履,颠沛流离,好不容易因军功得了个安喜尉的小官,却因不愿贿赂督邮而挂印离去,如今只能来投奔昔日的同窗,做个小小的军司马,寄人篱下。

“伯圭兄的功绩,天地可鉴。”待公孙瓒怒气稍平,刘备才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和,

“只是朝廷如今初定,董卓威胁未除,陛下年幼,或许……一时顾及不到北疆。

兄台乃国家柱石,守住北门,便是对朝廷最大的支持。相信陛下圣明,假以时日,必不会忘了伯圭兄的功劳。”

这番话,既是安慰,也带着刘备自己对那位陌生少年天子的一丝渺茫期望。

他在来的路上,也零星听到一些关于洛阳的消息,什么少年天子智平宫变,什么力拒董卓,什么重用寒门,虽然模糊,却与他印象中昏聩的汉室有所不同,让他死寂的心中,偶尔也会泛起一丝微澜。

“圣明?”公孙瓒哼了一声,显然不太相信,

“一个小娃娃,能圣明到哪里去?不过是仗着身边有个叫陈宫的寒士出谋划策,又侥幸笼络住了吕布那头猛虎罢了。

如今洛阳城里,袁本初那些人怕是早就坐不住了。这朝廷,还能安稳几天,都难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话题一转,看向刘备:“玄德,你素有雄心,又是我同窗,有经纬之才,屈居在这小小的军司马之位,实在是委屈了。

不如我向刘幽州(刘虞)举荐你,谋个更好的出身?总好过在这里陪我喝风吃沙。”

公孙瓒这话倒有几分真心。他与刘备当年一同在卢植门下求学,深知这位学弟胸怀大志,能力不俗,只是时运不济。

如今他自己心中郁闷,也想找个信得过的人分担,或者……为自己增添一些筹码。

刘备闻言,却只是轻轻摇了摇头,拱手道:“备多谢伯圭兄好意。只是备才疏学浅,安喜尉已是侥幸,岂敢再有奢望?如今能在兄帐下效力,为国戍边,已是幸事。

况且,刘幽州仁德,治理幽州不易,备亦不愿因私事烦扰。”

他拒绝得很委婉,但态度坚定。他并非不想出人头地,但他有他的傲骨和原则。

他不愿完全依附于公孙瓒,更不愿在局势未明之时,轻易卷入幽州内部可能存在的纷争(公孙瓒与幽州牧刘虞关系并不融洽)。

更重要的是,那个遥远的洛阳传来的些许新风,让他隐隐觉得,或许……还有别的可能?虽然那希望渺茫得如同风中残烛。

公孙瓒见刘备拒绝,也不强求,他知道这位学弟看着温和,骨子里却极有主见。

他拍了拍刘备的肩膀:“也罢!你既然愿意留下,我自然不会亏待你。日后若有战事,少不了你建功立业的机会!这天下,终究还是要靠刀枪来说话!”

就在这时,一骑快马从官道方向疾驰而来,奔入军营,马上骑士浑身尘土,显然是长途跋涉而来。

他直奔点将台,下马后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份密封的文书:“报!将军,洛阳有使者至,送来朝廷邸报与陛下诏书!”

公孙瓒和刘备都是一怔。洛阳的使者?朝廷邸报?这可真是稀客。

公孙瓒接过文书,检查了一下火漆,然后拆开,快速浏览起来。

邸报上记载了洛阳近期的一些大事,包括皇帝改元昭宁、太后垂帘、以及……关于“招贤纳士”,要求各州郡举荐孝廉、茂才,并鼓励寒门士子可直接向公车署投书自荐的诏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