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算天筹·蛋白粉桶里的密码风暴

他首先快速而精准地临摹下整幅“八宝缠枝莲”的核心纹样框架,确保比例相对准确。然后,如同拆解一个复杂的销售漏斗模型或供应链网络,他开始对纹路进行系统性解构:

1. 基础元素分解: 将连续的、看似无序的纹路,拆解成最小可重复的“图案单元”——标准莲瓣、卷草叶、卍字符、冰梅断纹。

2. 组合逻辑分析: 仔细观察这些单元的组合顺序、连接方式(如莲瓣与卷草连接的“金钩”角度)、以及出现的频率。“关键发现!莲瓣与卷草连接的‘金钩’角度,每次出现只有三种固定变化:90度直钩、135度斜钩、45度锐钩!这不符合追求流畅自然的装饰需求,更像离散的状态编码!”

3. 异常点定位与标注: 用炭笔在桑皮纸临摹图上,将所有沈墨璃指出的“异常重复点”、“非美学转折点”、“金线密度突变点”一一精确圈出标注。

4. 空间坐标映射: 在临摹图旁建立二维笛卡尔坐标系(以屏风左下角为原点O)。用炭笔和简易直尺(以炭笔长度暂代),尽可能精确地测量并记录每个异常点在图上的相对位置坐标(X轴:距离左侧边框;Y轴:距离底部边框),形成一份“异常点坐标数据集”。

随着标注点越来越多,桑皮纸上逐渐呈现出一幅由炭笔圈点和坐标数字构成的抽象“点阵图(Dot Matrix)”。陆子铭退后一步,如同审视一份关键的数据可视化报表,大脑CPU超频运转,尝试寻找隐藏的规律(Pattern)或算法(Algorithm)。

“二进制编码?不像……点太密集,状态变化维度不够,只有金钩角度三种状态……”

“象形符号?过于抽象且缺乏统一性……”

“等等!坐标!空间位置!” 他目光死死盯住那些标注的X、Y数值。一个大胆的、基于空间信息的假说闪过!他抓起炭笔,在点阵图旁飞速写下几组典型坐标:

· 点A:(12.3, 35.7)

· 点B:(28.1, 17.2)

· 点C:(45.5, 52.0)

· ……

“大人,官造织机,标准幅宽和经线密度可有定规?”陆子铭头也不抬地问,思维高速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