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技术研发的难题攻克

斯瓦尔巴群岛地下实验室里,紧张与期待交织的氛围,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林远舟、苏晚晴、陈宇等人紧紧笼罩。自上次提出“折叠空间箱”与“恒温场膜”的设想后,这几日,他们一头扎进技术难题的深渊,试图找出破解之道。

清晨的微光艰难地透过厚重的冰层,洒在实验室的窗户上。林远舟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从堆满数据报告的办公桌前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旁边的苏晚晴还在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一行行复杂的代码在屏幕上闪烁跳跃。陈宇则在实验台前,摆弄着各种材料样本,试图从微观层面找到突破的灵感。

“苏博士,你那边场力控制算法优化得怎么样了?”林远舟走到苏晚晴身边,轻声问道。

苏晚晴停下手中的动作,抬起头,脸上带着些许疲惫,但眼神依旧坚定:“进展不太顺利,按照现有的思路,不管怎么调整参数,场力的稳定性和精准度还是达不到要求。感觉我们好像陷入了一个死胡同。”

林远舟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会不会是我们的方向一开始就错了?也许我们不该只从数学模型上去优化,而是要结合‘混元场论’的物理本质,重新审视整个算法。”

这时,陈宇拿着一块实验材料走了过来:“你们看,我尝试用这种新型纳米复合材料,来作为‘折叠空间箱’的箱体结构。从理论上来说,它的分子结构更稳定,能够承受更大的场力扭曲。但在实际测试中,还是出现了空间坍塌的问题。”

苏晚晴接过材料,仔细观察着:“这种材料的思路是对的,可能是我们在与场力的适配性上还没找到最佳方案。我们再深入研究一下材料在不同场力环境下的微观变化,说不定能发现什么。”

三人围坐在一起,再次翻开厚厚的研究资料,逐行分析着实验数据。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实验室里只有翻阅资料的沙沙声和电脑运行的嗡嗡声。突然,林远舟的目光停留在一组数据上,他的眼睛猛地一亮。

“等等,你们看这个!”林远舟兴奋地指着屏幕,“之前我们一直关注场力的输出和控制,却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空间的本征频率。根据‘混元场论’,每一个空间维度都有其独特的本征频率,当我们施加的场力频率与空间本征频率产生共振时,就有可能实现更稳定的空间扭曲。”

苏晚晴和陈宇立刻凑了过来,仔细研究着那组数据。苏晚晴若有所思地说:“有道理,这就好比在共振状态下,物体的振动幅度会大幅增加。如果我们能让场力与空间本征频率达到共振,或许就能以更小的能量输入,实现更强大、更稳定的空间扭曲效果。”

陈宇也连连点头:“对,而且这样还能解决能量供给的难题。我们可以利用空间共振时产生的能量增益,来维持空间箱的稳定运行。”

说干就干,三人迅速调整研究方向,开始计算地球空间的本征频率,并尝试将其融入场力控制算法中。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每一个数据的计算都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几位,任何一点细微的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