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姆斯博士听后,连连点头:“这是个很有可行性的方案。我会联系一些公益组织和慈善家,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模型生产和志愿者活动。”
达成共识后,林远舟三人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们日夜奋战,根据“混元场论”的原理,设计出一系列简单易懂的物理模型,如小型场力悬浮装置、简易量子纠缠演示器等。同时,陈宇带领技术团队,加班加点地编写教学视频脚本,确保内容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在准备过程中,林远舟收到了一封来自非洲某试点学校校长的邮件。邮件中,校长详细描述了学校面临的困境:网络时常中断,学生们只能在昏暗的教室里,通过破旧的电脑观看模糊不清的教学视频。但即便如此,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依然强烈,他们会在课后围在一起讨论学到的内容,哪怕很多时候一知半解。
林远舟看完邮件,心中五味杂陈。他把邮件内容分享给苏晚晴和陈宇,两人也深受触动。
“我们一定要加快进度,不能让这些孩子等太久。”苏晚晴坚定地说。
终于,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第一批教学模型和配套教学视频制作完成。同时,威廉姆斯博士也传来好消息,他们成功筹集到了一笔可观的资金,足以支持模型的大规模生产和志愿者团队的初期行动。
林远舟决定亲自带领志愿者团队,前往非洲的试点学校,进行首次实地教学和设备捐赠。临行前,苏晚晴叮嘱他:“一定要注意安全,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我们。希望这次行动能为那些孩子带去真正的改变。”
林远舟带着满满的期待和责任,踏上了前往非洲的旅程。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他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当地的教育部门官员和学校校长早已在机场等候,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第二天,林远舟来到了一所位于偏远地区的试点学校。学校的条件比他想象的还要艰苦,几间破旧的教室,没有像样的实验室,操场也是一片尘土飞扬。但当孩子们看到林远舟带来的教学模型时,眼中立刻闪烁出兴奋的光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远舟和志愿者们立刻开始工作,他们为学校安装网络设备,虽然网络速度不快,但至少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然后,他们给孩子们发放教学模型,并进行现场演示。
林远舟拿起一个场力悬浮装置,向孩子们讲解原理:“同学们,这个装置利用了‘混元场论’中的场力原理,通过调整能量场的分布,就可以让这个小球克服重力,悬浮在空中。就像张详前统一场论中提到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场的状态,实现很多神奇的现象。”
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悬浮的小球,发出阵阵惊叹。一个小男孩举手问道:“老师,我们也能做出这样的东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