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大比将至

盛夏的烈日灼烤着大地,鸿儒书院内的气氛却比这天气更为炽热。

三年一度的文魁大比即将拉开帷幕,整个书院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

上一次的魁首被无涯书院夺去,让素以文风鼎盛自居的鸿儒书院上下憋了一口气。

更是有之前不少的学兄表示,是因为在对方的场子上,这才落了下风。

此番大比轮至鸿儒书院主办,更是关乎脸面与声誉的背水一战。

从山长到杂役,无人敢懈怠。

书院门前的千级石阶,被反复冲刷擦拭,连石缝间的青苔都被细心铲除,确保一尘不染。

道路两旁的树木被精心修剪,姿态优雅,不显杂乱。

学子们统一更换了新制的月白襕衫,教习们每日晨检,连一枚玉扣、一条丝绦的系法都要求规范统一。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重而紧张的备战气息。

学子们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三天一次模拟策论,五天一场经义考校,案头的卷宗堆积如山,墨汁消耗的速度是平日的数倍。

每个人眼底都带着血丝,却依旧精神亢奋,如同即将踏上战场的士兵。

不过最让学子们收获良多的是山长蒋文渊亲自开设的五堂公开课。

蒋山长年逾花甲,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目光清澈如孩童,他是当世公认的理学大家,经学泰斗。

平日深居简出,能听他亲自授课的机会极为难得。

讲堂内座无虚席,连窗边、廊下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学子。

蒋山长并不照本宣科,他立于讲台之上,袍袖轻拂,便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气度。

第一堂,他讲《春秋》微言大义。 他不谈具体的史实考据,而是从“郑伯克段于鄢”一句入手,剖析其中“克”字所蕴含的伦理崩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深意。

他引经据典,纵横捭阖,将一字之贬背后的血雨腥风、王道兴衰阐述得淋漓尽致。

讲到动情处,他声音沉痛,仿佛亲眼目睹那礼崩乐坏的时代,让台下学子无不悚然动容,深切体会到何为“一字褒贬,严于斧钺”。

第二堂,他论《孟子》浩然之气。

他并未空谈性善,而是结合历代仁人志士的操守,阐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如何在实际困境中砥砺而成。

他以南宋文天祥、本朝开国忠臣为例,语言平实却充满力量,仿佛有一股无形的正气随着他的话语在讲堂内回荡。

激励着在座每一位学子立志向学,涵养胸中那股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