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向评委和各方拱手,然后不疾不徐地开口,声音清朗:
“何兄之问,振聋发聩,直指要害。学生亦曾为此困惑良久。
窃以为,欲解此难题,需明辨‘天下为公’并非要求人人皆为圣贤,毫无私心。”
他顿了顿,环视全场,语出惊人:“或许,‘天下为公’,并非要泯灭所有私欲,而是要建立一种机制。
使得个人在追求自身合理利益的同时,不得不服务于公共利益,或者说,个人的‘利’与天下的‘公’能够达成一致!”
此言一出,满场哗然!这与传统儒家强调克己复礼、大公无私的观念颇有不同!
陈耀祖不顾台下骚动,继续阐述:“譬如海大人治理长乐郡,鼓励商贸。
商人行商,其初心必为求利,此乃私心。
然郡守大人制定规则,公平交易,依法纳税。
商人欲求更大之利,则需提供更优之货,更好之服务,吸引更多顾客。
在此过程中,郡府得税收以养民兴教,百姓得货物以便利生活,此非私心成就公益乎?”
他引用当下实例,浅显易懂。“再譬如,匠人欲扬名立万,赚取更多酬劳,便会钻研技艺,打造精品。
其精品流传于世,便利众人,推动技艺进步,此亦为公。
故,学生以为,行‘天下为公’之道,关键在于立规矩,明赏罚,畅通途!
立规矩,使行为有范;明赏罚,使善恶有报;
畅通途,使才有所用、力有所展、劳有所得!
如此,则千万人之‘私’,可汇聚成天下之大‘公’!
而非空悬一至高道德标准,令常人望而生畏,阳奉阴违。”
他最后总结道:“故,‘天下为公’之境界,或可理解为:
并非人人无私,而是制度与风尚使得自私变得困难甚至无利可图,而于公有益则利己亦利人! 吾辈所求,应是构建这样的世道!”
一番长篇大论,如巨石投入深潭,激起了滔天巨浪!
这番论述,跳出了非公即私的二元对立,引入了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朴素思想。
视角新颖,逻辑严密,既承认人性现实,又指出了可行的努力方向,充满了务实的智慧!
台下观众或许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深意,但都觉得这少年说得在理,纷纷议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