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乡试第一场

大夏朝的乡试,实乃读书人功名路上最为艰苦卓绝的一役,号称“九日三场,淬炼真金”。

这九日并非连续不断,而是分为三场,每场三日(初九、十二、十五为首场、二场、三场开始之日),期间有短暂休整。

其中,这第一场最为关键,重在考察学子经义根基与文采,是衡量一个读书人是否“学养纯正”的核心。

第一场考三部分:《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各选本经作答),以及诏、诰、表等应用公文写作一道。

核心便是对儒家经典的阐释与发挥,要求恪守传注,理明词达,更需在严谨的八股框架内,展现微言大义与个人见解。

此次赤水州乡试,朝廷派遣的主考官乃礼部右侍郎周文翰,一位年近五旬、清瘦矍铄的老臣,以学问渊博、品性端方着称。

副考官两位,一位是本省提督学政张明远,另一位则是都察院监察御史李文斌,素有“铁面”之名。

此三人组合,确保了此次乡试的权威与公正。

此刻,贡院之内,气氛肃杀。

数千名学子按号舍坐定,每人一方狭小逼仄的格子间,仅容转身。

卯时正刻(清晨五点),鼓声雷动,辕门紧闭,谓之“锁院”。

随后,考题由专人高声唱诵,再由书吏誊写,分发至各号舍。

陈耀祖静坐于号舍之内,心境竟出乎意料地平和。

历经凌州治水的风浪、京城国子监的砥砺,乃至赴考途中的暗算,眼前这方寸之间的笔墨之战,虽关系重大,却已不能让他心生太多波澜。

他沉稳地研墨,铺开试卷,目光扫过考题。

《四书》题首道便是:“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此题看似平易,实则深奥,考察的是对“德治”根本的理解。

号舍内光线昏暗,空气闷热,不远处似乎有学子因紧张或不适发出细微的呻吟,更添压抑。

陈耀祖闭目凝神片刻,将周遭杂音摒除。

他回想起在凌州,若非以“德”凝聚民心,以“信”取信于民,仅凭技术,绝难成事。

治水如此,为政何尝不是?刹那间,灵感如泉涌。

他并未急于下笔,而是先在草稿纸上细细勾勒破题、承题、起讲……思路清晰,结构谨严。

其破题曰:“圣人揭至德以为政之本,犹天之垂象而莫能移也。”

直接点明“德”乃为政之根本,如北极星般恒定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