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控制台上快速操作,一个经过修改的、更加复杂的分子模型呈现在众人面前。“在这里,这里,还有这里,”她指向几个特定的分子键和侧链,“嵌入我设计的‘响应单元’。一旦‘烛龙’制剂暴露于大规模、特定频率的意识干涉场——这正是‘归途计划’核心技术特征之一——或者检测到体内浓度异常累积并伴随特定的、与强制神经同步相关的生物标记物...”
她顿了顿,让每个字都清晰地烙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这些化学键将发生特异性断裂,分子构象会产生不可逆的坍缩,药效将在万分之一秒内彻底归零。”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只能听到仪器运转的微弱嗡鸣。这个构想太大胆,太超前了!
“不仅如此,”林晚晚(融合体)继续道,指尖在全息影像上划出一道优雅的轨迹,“构象坍缩的同时,会释放出一种独特的、稳定的同位素标记物。它就像黑暗中的烽火,能够被特定设备精准追踪,明确标示出滥用发生的精确地理位置与规模等级。”
杜博士猛地站起身,眼睛瞪得滚圆,声音因激动而颤抖:“这...这需要同时对量子化学、神经药理学和分子生物物理学有极深的造诣!这不仅仅是枷锁,这简直是...是悬在滥用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妙!太精妙了!”
其他研究人员也纷纷反应过来,脸上露出震撼与兴奋交织的神情。这个设计,完全超越了他们对药物安全的理解范畴。
(林晚晚(融合体)内心:这是“她”对纯粹科学的执着,与“我”在商海沉浮中练就的警惕,共同孕育的孩子。)
在融合了两位林晚晚全部智慧的灵魂主导下,“烛龙”项目组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状态。真林晚那部分意识提供了最深层的原理支持和精妙绝伦的分子级设计,而穿越者的灵魂则贡献了工业化实现的路径、资源调配的精准,以及将“反制”提升到战略高度的决断力。
那些曾经困扰团队数月的技术瓶颈,在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完美互补的思维角度碰撞下,纷纷土崩瓦解。实验室里日夜灯火通明,但每个人的眼中都燃烧着创造历史的激情。
然而,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第三次“自毁开关”模拟测试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出现了——构象坍缩时释放的能量轻微影响了主分子的稳定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怎么办?如果降低能量释放,标记信号强度就不够...”一个年轻的研究员沮丧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