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最想灭的是突厥,第二想灭的就是楼兰,没想到眼前之人如此大胆有气魄,竟做出此等诗词来永志!
陈北收回目光,再次看向赵铭轩,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赵公子,如今你觉得,这,还是我抄来的吗?”
赵铭轩差点喷血三升。
苏老离开上首座位,缓步走到陈北面前,原本浑浊的眼眸此刻亮得惊人。
他先是对着陈北深深一揖,这一举动让全场哗然——苏老乃翰林城耆宿,寻常王侯见了他都要恭敬三分,如今竟对一个年轻学子行此大礼!
“先生这是何意?”陈北连忙侧身避开,拱手回礼。
“当受,当受啊!”
苏老直起身,目光落在刘文清宣纸上写的诗词上,声音带着颤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写尽将士热血与悲壮;‘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道尽报国壮志与豪情!
这首词,既有边塞风骨,又含家国情怀,足以当得起‘平定突厥’之题,更足以载入翰林城典籍,供后世学子瞻仰!”
这话一出,满厅皆惊。
翰林城典籍收录的皆是历代名家之作,寻常才子穷尽一生也难有一句入选,陈北竟凭两首词便获此殊荣!
于阗学子木合塔尔快步上前,对着苏老拱手道:
“苏老所言极是!我愿以于阗国特产的和田玉为礼,求此词抄本带回故国,让我族子弟也能品读这般佳作!”
倭国学子山田一郎也跟着起身,深深鞠躬:“晚辈也想求一份抄本,带回倭国供奉,让我国文人知晓大乾才学之盛!”
其他诸国学子纷纷附和,一时间,原本针锋相对的揽月楼,竟成了陈北的“求词现场”。
刘文清与孙炎明站在一旁,脸上满是与有荣焉的自豪,先前的尴尬与紧张早已烟消云散。
苏老抬手压下众人的声音,目光再次转向陈北,语气恳切:“王小友,老夫斗胆请问,这首词,可否交由翰林城刊印,收录入《历代边塞诗集》?老夫愿亲自作序,为小友的才名正名!”
赵铭轩在一旁听得浑身发抖,他看着被众人簇拥的陈北,看着苏老对陈北的敬重,终于明白——自己与陈北的差距,早已不是“才学”二字所能衡量,而是云泥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