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皇帝,做得可真窝囊。”
“就是,唐太宗和汉武帝他们哪个不是杀伐果断,怎么这亡国之君怕这怕那的。”
“这就是人家说的臣强君弱吧?”
“再弱也是皇帝啊,要么就真别努力了,干得不好还不如别干。”
“他是皇帝也是人啊,你家里穷得没米下锅了,孩子嗷嗷叫,你就一点不着急,也不揪心?”
……
他们知道崇祯是亡国之君,但他们这是第一次看到接手这么多烂摊子的皇帝。
太子都有昏庸的,崇祯一个藩王上位,你对他要求再高他又做不到。
唐太宗已经证明了,在绝对实力面前,权术不堪一击。
可崇祯跟他们一样是个普通人,他勤政爱民,又不奢靡,就是能力不行。
他们村里都有贫富差距,更别说跟城里的大户人家比了,有的人就是聪明能做生意,有的人就只能做点小生意或是种田。
一旦百姓的认知中把皇帝当成人来看待,而不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天子的时候,他们对皇帝看法就改变了。
皇帝看似掌天下人生死,可在天灾人祸中,他也仅仅是个人,跟他们一样的普通人……
可皇帝能力不行,那大臣呢?
全天下最聪明的一拨人,可都身居高位,享受荣华富贵,就这么眼睁睁看着大明倒了?
他们不理解。
如果家族有什么事,他们每一个人都要出钱出力,就为了家族能够延续成为他们的靠山。
如果跟其他家族有仇,有谁跟对方联姻,全家都要被戳断脊梁骨。
当官的,难道看不出大明的问题?
说白了,就是贪心,既要又要还要……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就会发现,自从张居正死后,明帝国就已进入垃圾时间。
后来的万历三大征,虽然都打赢了,但稍微了解政治的人都应该明白,国家如果足够强大,很多事情,是可以在战场之外解决的。
一旦开战就说明帝国已经走向衰落,让别人觉得有机可乘。
万历三大征始于哱拜之乱,也叫宁夏之役。
明朝开国两百多年,威胁最大的就是鞑靼,而宁夏正是防御鞑靼的重点区域。
可这个地方的人却造反了,虽然后来被平定,可也恰恰说明了此时的明朝,已经出了很严重的问题,在最不应该造反的地方,竟然有人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