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后,最后的三百亲卫营将士,无一人面露惧色,齐声发出震天的咆哮:“愿随将军死战!”
下一刻,这三百壮士,在主帅的带领下,如同扑向烈焰的飞蛾,又如同投向狂澜的巨石,义无反顾地、决绝地冲向了那个巨大的缺口,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硬生生撞上了北莽最汹涌的兵锋!
林青阳和沈孤雁此刻正陷入三名宗师与“不死士兵”的重重围困之中,距离缺口不过数十步,却仿佛隔着天堑。他们奋力搏杀,想要靠拢,却被更多的敌人死死缠住。林青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看着那道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挥舞着残剑,在敌群中左冲右突;看着那些忠诚的亲卫一个个倒下,用生命延缓着敌军涌入的速度;最终,他看到张擎宇将军在斩杀了数名敌酋后,被数柄长枪同时刺穿身躯,但他兀自拄剑而立,怒目圆睁,死前仍大喊一声“杀敌!”死死地盯着关外的方向,直至气息断绝,身躯亦不曾倒下!仿佛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塑,镇守着这片他用生命守护的土地。
“张将军——!” 林青阳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悲鸣。一股难以言喻的巨大悲伤、愤怒、无力感,混合着对这位沉默寡言、将所有心血乃至生命都奉献于此的中年将领的崇高敬意,如同火山般在他胸腔内猛烈爆发、炸开!
这位将军,与他并无深交,甚至交谈都寥寥无几。但他记得将军巡视城墙时抚摸破损垛口的凝重,记得他在军议上因粮草不济而沙哑的嗓音,记得他收到家书时那一闪而过的、属于普通人的柔和……这一切平凡而真实的细节,此刻与那具屹立不倒的躯体形成了最残酷、最鲜明的对比。
就在这极致的情绪冲击下,他掌心的桃花枝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剧烈颤动起来!并非主动操控,而是受这至纯至性的悲恸与守护意念引动,一股清圣、浩大、充满生机却又带着净化之力的无形能量,以林青阳为中心,如同水波般骤然扩散开来!
这股能量扫过之处,并未损伤普通北莽士兵,但那些依靠邪异能量驱动的“不死士兵”,却如同被抽走了提线的木偶,眼中的幽光瞬间熄灭,动作戛然而止,随后如同被收割的麦秆般,成片成片地瘫倒在地,彻底失去了所有活性!不仅仅是围攻林青阳的这一片,连带着缺口附近以及不小范围内正在冲击防线的“不死士兵”,都如同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掐断”了连接,纷纷僵直倒地!
这突如其来的诡异变故,让冲锋的北莽精锐也为之骇然顿步,攻势瞬间一滞。
“机会!杀回去!为将军报仇!” 幸存的中原群雄和守军将士虽然不明所以,但这无疑是绝地反击的天赐良机!在顾云帆等人的带领下,所有人爆发出最后的力气,向着因“不死士兵”突然失效而陷入混乱的北莽军发起了反冲击。
失去了“不死士兵”这支攻坚核心和肉盾,北莽军的士气受挫,攻势的锐气被彻底打断。加之宗师层面也未能取得决定性优势,阿里不哥审时度势,深知事不可为,终于下达了退兵的命令。
北莽中军王旗下,阿里不哥远远望见城头上那诡异的一幕,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惊悸与凝重。他看得分明,那并非任何已知的武功或道术,而是一种……源自生命本源的、对长生天力量的天然克制?
小主,
“鸣金,收兵。”他缓缓吐出四个字,声音听不出喜怒。
身边的传令官愣了一下,确认命令后,才慌忙吹响了撤退的号角。
正在激战的南宫恨和秃发乌孤听到号角,虽心有不甘,但军令如山,各自虚晃一招,逼退对手,抽身便退。北莽军如同退潮般,迅速而有序地撤离了城墙,留下了满地狼藉和尸山血海。
拒北关,守住了。但这胜利,代价太过惨重。城墙破损严重,守军伤亡过半,多位宗师带伤,更有张擎宇将军这样的宿将殉国。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和劫后余生的悲怆。
...
接下来的日子,北莽大营一反常态,陷入了诡异的平静。
阿里不哥整合内部力量的目的是部分达到,通过此战,他确立了自身权威,但也清醒地认识到,强行攻破有这种神秘力量守护、且守军抵抗意志如此坚决的拒北关,需要付出的代价远超预期。他不能再轻易消耗麾下宝贵的精锐部落战士了。
他下令,征调更多的奴隶和战俘,由萨满们日夜不停地施展巫术,加速“不死士兵”的制造。同时,他秘密派遣信使,前往北莽王庭深处,探问大祭司的情况。如今的情况,他需要大祭司恢复,需要借助长生天更强大的力量,来应对那隐约克制不死士兵的诡异力量。
于是,北莽的攻城模式改变了。不再有震天的号角和排山倒海的步兵冲锋,取而代之的,是每日固定时辰,以不死士兵为主力,辅以少量普通步兵的例行公事般的攻击。攻势缺乏锐气,一旦守军反击稍显激烈,北莽军便顺势后撤,不再纠缠。南宫恨、秃发乌孤等顶尖高手也不再轻易露面,整个北莽大营,给人一种“围而不攻,耗而不战”的强烈感觉。
与此同时,阿里不哥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他传令攻击其他几大边关的部落主力,只留下小股部队持续骚扰牵制,将大部分精锐力量撤回国内,一方面休整,更重要的则是投入生产,为这场注定持久的战争积累更多的粮草和物资。
秋意渐深,寒风乍起。拒北关内外,形成了新的对峙。关墙上,守军在抓紧时间修补工事,舔舐伤口,心中却笼罩着对北莽新战术和未来命运的重重疑虑。关外,北莽连营依旧望不到边,却安静得令人不安,仿佛一头正在打盹的凶兽,随时可能睁开猩红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