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甬上烽烟

宁波府衙的烛火,将钱肃乐的影子钉在墙上。

案上那封来自南京的信,宣纸边缘已被他捏出深深的指痕。郑森商号特有的船锚水印,在烛火下泛着刺目的光。

“无君无父!”

他猛地将信纸拍在案上,砚台里的墨汁溅出来,在“钱谦益”三个字上洇出个黑团。

旁边侍立的书吏吓得缩了缩脖子。

这位素来温文的督师大人,还是头次在公署动这么大的火。

“大人,南京来的信……”书吏嗫嚅着,不敢抬头。

钱肃乐抓起信纸,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信上那些话让他刺眼:“弘光帝夜遁芜湖,致江北千里无主;郑森血守镇江,斩济尔哈朗于紫金山下,此非救时之主乎?”

“救时之主?”

他冷笑出声,声音冷硬。

“一个海寇之子,凭几杆火铳就敢僭越称王,钱谦益竟还为他张目!东林的脸,都被这老东西丢尽了!”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下了起来,打在芭蕉叶上噼啪作响。

他想起天启年间在东林书院,钱谦益为他们讲授《公羊传》,说“春秋大义,在正名分”。

那时的钱谦益,长袍上的补丁都透着风骨,怎么如今就成了武夫的幕僚?

“备笔墨。”

钱肃乐突然转身,案上的烛台被带得摇晃。

“我要回信。”

狼毫饱蘸浓墨,他的笔尖悬在纸上,却迟迟落不下去。

眼前闪过的不是钱谦益的脸,而是去年浙东饥荒时,那些啃树皮的百姓。

“大人?”

“写!”

他猛地落笔,墨汁在纸上炸开。

“昔微子抱器归周,孔子称其仁;若弃先帝之宗,附海寇之逆,虽有苏张之舌,难洗贰臣之耻!”

写到“海寇”二字时,他特意加重了笔力,要将那两个字刻进纸里。

鲁王昨日刚赏赐的“忠勤”银章,此刻在腰间硌得慌。

他得让钱谦益知道,这天下,终究是朱家的天下。

南京城的雨,比宁波更绵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