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郑森在御书房拟了三道圣旨,朱笔落下,每个字都有分量。
他没半分犹豫。
这些令,既是罚犯错的人,更是护华夏的传承,稳大夏的根基。
第一道,针对传教士:“大夏境内的传教士,除了愿弃教、只做丝绸瓷器买卖的。”
“其余全押去郑氏工业商会的冶炼、造船工坊干活,一辈子不准离开。”
“每月要给锦衣卫交‘思想汇报’,写清干活的事、心里的想法。”
“要是敢反抗、敢传消息,立刻斩了,绝不姑息。”
选冶炼、造船工坊,一是要人手。
二是工坊管得严,好监控,防传教士传消息。
要“思想汇报”,是要摸他们的心思,防他们在工坊里勾工人。
第二道,针对私藏、送西洋典籍的人:“私藏、送西洋人华夏科技典籍的,打三十大板,典籍没收。”
“要是涉及《武备志》《海防图》这类军事典籍,加罚‘流放三千里’,发去边关种地。”
“家人要罚一百两银子,这银子专款专用,建‘国家典籍库’。”
“算给犯错的人个补过的机会。”
加罚军事典籍相关的人,是因为这类典籍关系国家安全,丢了后果太严重。
罚银建典籍库,既是罚,也是让犯错的人帮着护典籍,算“罪有应得,功过相抵”。
第三道,针对黑奴贸易:“不准任何人做黑奴买卖,不管是买还是卖,都算违法。”
“郑氏集团和各地工坊、农场现有的两百四十多个黑奴,还保留奴籍。”
“由工坊、农场的主事统一管,造册报户部。”
“黑奴要用来冶炼搬运、造船、种田,得管得有规矩,不能随便扔、随便送。”
“要是有官、商人再敢做黑奴买卖,不管官多大、多有钱,立刻斩了,还连累家人。”
“家人流放边关,家产没收。”
郑森禁黑奴贸易,不是要善待黑奴。
是不让西洋人借贸易控制黑奴。
他知道西洋人常借黑奴贸易渗进殖民地,管当地的劳力。
保留奴籍、统一管,是要用来补劳力,稳工坊、农场的生产。
同时防地方势力私藏黑奴练兵,威胁朝廷。
圣旨拟好,郑森让太监送内阁,再由内阁发往全国。
从南京到福建,从江南到岭南,每个州府、每个工坊,都要收到、执行。
旨意传到福建泉州时。
郑芝龙正坐在府衙书房,看着葡萄牙商人送来的“黑奴礼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