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得?不打也是饿死!”
吴三桂一脚踹翻身边的案几,上面的书信散落一地。
“今夜就给士兵发粮,每人半斤米!”
“让他们吃饱了,跟夏军拼了!”
他没说出口的是,粮库里只剩下最后一点米了。
这半斤米,是大周最后的赌注。
赢了,还有活路。
输了,就一起死在这昆明城里。
他吴三桂,绝不做夏军的俘虏。
杨珅看着吴三桂眼底的疯狂,知道再劝也没用。
只能低下头,声音沙哑:“奴才遵令。”
当天夜里,粮库前的队伍排得老长。
从粮库门口一直延伸到街角,却安静得吓人。
连咳嗽声都很少听见。
每个人手里都攥着一个陶碗。
碗沿磨得发亮,显然是用了很久的。
年轻士兵站在队伍里,肚子饿得咕咕叫。
却不敢多动——他怕一动,胃里的绞痛就更厉害。
终于轮到他了。
看着粮官舀出的半斤米,颗颗饱满,没有一点沙子。
他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上来。
赶紧用袖子擦了擦,怕被人看见。
“谢谢官爷,谢谢官爷!”
接过陶碗,声音哽咽。
把米紧紧揣进怀里,贴在胸口。
好像这样就能离娘近一点。
他摸了摸怀里的米,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明天一定要冲出去,把米带回家,给娘熬一碗热粥。
娘肯定会很高兴的。
旁边一个同样年轻的士兵,也捧着米。
小声跟他说:“我娘也在家等着我呢。”
“等我回去,就给她煮米饭吃。”
年轻士兵点了点头,没说话。
他怕一说话,眼泪又会掉下来。
次日清晨,昆明的城门“吱呀”一声打开。
声音在寂静的战场上格外刺耳,像垂死之人的呻吟。
三万关宁军列阵而出。
马瘦得露出了肋骨,每走一步都摇晃一下。
好像随时会倒在地上。
步兵手里大多握着锄头、扁担。
只有少数人还拿着刀枪,刀枪上生了锈。
却没人有心思去擦。
可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横竖都是死”的决绝。
他们不是为了吴三桂,不是为了大周。
只是为了昨晚那半斤米。
为了最后一丝活下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