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安南之战的前因

天幕上,朱迪钠的讲述随着时间线推移。

“随着郑和庞大的舰队驶入茫茫大海,开启为期两年的远航,在此期间,虽然主力船队需要按计划探索和交往,但不断有轻快的哨船、报信船将沿途搜集到的重要情报提前送回国内。”朱迪钠描述着信息传递的改善,“所以,到了永乐四年(1406年),通过各种渠道汇总的消息,尤其是海上传回的确切情报,朱棣终于可以确信:帖木儿是真的死了,而且他那个庞大的帝国正陷入儿子、孙子们激烈的内斗之中,短时间内根本无力东顾。”

画面中,朱棣在皇宫内接到奏报,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神情。

“外部最大的威胁解除,朱棣终于可以将主要精力从备战转向内部,安心恢复靖难之役给国家带来的创伤,发展生产,整顿吏治。”朱迪钠说道,“甚至,他还有了‘闲情逸致’,想起了远方那片混乱的土地,于是提笔给帖木儿的儿子沙哈鲁写了那封我们之前提过的、劝告他与侄子和睦相处的信。”

“然而,就在大明的北方威胁暂时解除,朝廷上下稍缓一口气的时候,”朱迪钠话锋一转,语气带上了新的波澜,“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帝国的南疆——安南(今越南北部)发生了。”

他先回顾了背景:“早在洪武十五年,我大明军队曾征讨云南元朝残余势力,兵锋强劲,但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并未下令进一步进军安南。按照太祖的想法,安南自宋朝以来已脱离中原数百年,即便强行收回,派遣官员去管理,那边瘴疠横行,没几个人愿意去;若不派流官,与没收回来也没什么两样。加之当时的安南国王陈氏上表称臣纳贡,态度恭顺,太祖皇帝也就顺水推舟,将安南与日本、朝鲜等国一同列入了《皇明祖训》中的‘不征之国’。”

画面显示了《皇明祖训》中相关的记载以及安南使臣朝贡的场景。

“然而,局势在建文元年发生了剧变。”朱迪钠的声音严肃起来,“就在中原大地靖难之役打得如火如荼,朝廷无暇他顾之际,安南国相黎季犁(máo)发动政变,杀害了安南国王,篡夺大权,自称‘太上皇’,立自己的儿子黎苍为帝,并改名为胡一元。建文帝当时被国内战事牵制,可能也未详加核查,误信了安南王陈氏已经绝嗣的谎言,竟然承认并册封了黎季犁(胡一元)为新的安南王。”

“但纸包不住火,”朱迪钠继续说道,“不久之后,真正的安南王族后裔,故安南王之孙陈天平,历经艰辛逃到了大明,控诉黎氏父子的篡逆行径。这对于刚刚通过‘靖难’成功登上皇位,自身得位在很多人看来也并非全然‘正统’的永乐帝朱棣来说,无疑是戳到了某个敏感点。”

“朱棣看不得其他人‘得位不正’,”朱迪钠语气中带着一丝微妙的讽刺,“尤其是这种臣子篡夺旧主江山的行为。于是,他下诏严厉斥责黎氏政权,要求其迎还故主,否则将兴师问罪。”

天幕下,朱元璋听到这里,脸又阴了下来,忍不住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这个老四,还真是咱的种!在‘双标’这一点上,他可比老大学得更像咱!” 他心想,自己可以为了江山跟侄子兵戎相见,却要求别的叔叔必须跟侄子和睦相处;自己可以改动纪年让皇位传承显得顺理成章,却见不得异国臣子篡夺旧主之位。这份对己宽容、对人严苛的逻辑,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