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七擒孟获!

汉军的连胜,不仅是军事力量的碾压,更是战略智慧的彰显:诸葛亮深知孟获虽勇,却不善谋略,是以每次作战皆留有余地,为日后的“七擒七纵”埋下伏笔。

孟获或许未曾想到,自己会成为诸葛亮“攻心战略”中最关键的一环。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以细腻的笔触记载了这段戏剧性的战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

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第一次被擒,孟获仍心有不服,认为自己是因不察蜀军虚实而败;诸葛亮便顺水推舟,放其归去,许他整军再战。

此后,便有了流传千古的“七擒七纵”。

第一次,孟获依山据守,诸葛亮派军迂回其后,断其粮道,孟获兵败被擒;

第二次,孟获诈降设伏,却被诸葛亮识破,反遭包围;

第三次,孟获引部族勇士出战,诸葛亮以逸待劳,待其疲惫之际一举破之;

第四次,孟获求助邻近部族,诸葛亮遣使游说,部族倒戈,孟获孤立无援而被擒;

第五次,孟获退至深谷,欲借瘴气阻敌,诸葛亮命人研制解药,率军深入,生擒孟获;

第六次,孟获诈称愿献城池,实则暗藏杀机,诸葛亮将计就计,再度擒获;

小主,

第七次,孟获退守最后的据点,诸葛亮围而不攻,派使者陈说利害,孟获部众人心涣散,最终束手就擒。

这般“七擒七纵”,在今人看来或许过于传奇,然与习凿齿同时代的常璩,在《华阳国志》中亦有相似记载:“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置军中,问曰:‘我军如何?’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亮以方务在北,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诈。

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两部史料相互印证,且《资治通鉴》亦将其完整收录,足见此事并非空穴来风。

诸葛亮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他深知:南中地处偏远,若仅凭武力征服,一旦蜀军北还,叛乱必卷土重来;唯有让孟获从心底臣服,让南中各族看到蜀汉的实力与仁厚,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若循着史料中的蛛丝马迹,还能勾勒出诸葛亮南征的行军轨迹。《水经注》载:“叶榆水自泽,又东北径滇池县南,又东径同并县南,又东径漏江县,伏流山下,复出蝮口,谓之漏江……诸葛亮之平南中也,战于是水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