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诸葛亮治蜀的政治人事安排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62岁的刘备在永安(今重庆奉节)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弥留之际,他将蜀汉的未来,托付给了诸葛亮与李严两位顾命大臣,让他们辅佐年仅16岁的刘禅。

新帝登基,按惯例本该次年改元。可蜀汉这次却打破常规,直接把章武三年改成了建兴元年,全然不顾“国君继体,逾年改元”的古制。

后世的史家们,像《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对此颇有微词,说“考占元曰细,咸决于亮”,把这事的责任全推到了诸葛亮身上,还公开批评他“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东晋的习凿齿、梁朝的沈约,乃至清代的赵翼,也都跟着这么说,觉得这事儿太急切,有失礼仪,甚至还把蜀汉最终没能兴复汉室,跟这次没按规矩改元联系起来,说“君子是以知蜀之不能底运也”。

从儒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惯例来讲,这些史家的说法并非毫无道理。

可要是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诸葛亮这么做,其实是有他的苦衷和考量的,这只是他处理蜀汉复杂人事问题的第一步,真正的难题,还在后面等着他呢。

一、复杂的派系:蜀汉政权的先天困境

作为蜀地本土人,陈寿在写本朝历史时,多少是有些偏爱的。在《三国志·先主传》里,讲刘备能拿下西川政权,那字里行间都透着得意:

“先主……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糜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蜀]之所推,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陈寿列了这么一长串名字,无非是想说明刘备能像汉高祖刘邦那样知人善任,所以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蜀汉继承汉统也是理所当然的。

可他没留意到,这恰恰暴露出蜀汉政权内部权力结构的大问题。看看这些名字,就能清楚地发现,蜀汉集团内部的成员,来源那叫一个五花八门:

关羽、张飞是刘备刚起兵时就跟着的“元从势力”;诸葛亮是刘备在荆州招揽的“荆襄势力”;法正、董和、黄权、李严这些,原本是刘璋的手下,属于“益州势力”;马超则是从凉州来的武将,代表着“外附势力”。

光是这几大派系,就够让人头疼的了,更别说“益州势力”里还分东州和本土呢,蜀汉内部的派系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刘备集团会有这么多派系,和他的发家史脱不了干系。在三国的各路诸侯里,刘备的出身算是最卑微的,虽说他总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可本质上就是个“贩履织席”的。

最开始,根本没什么士大夫愿意搭理他,他就是个在徐州一带晃悠的“小团伙”。

直到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他去依附刘表,才有机会招揽到一批荆襄士人。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刘表的士人集团分裂,一部分像王粲、文聘、韩嵩这些人归顺了曹操,另一部分坚决抗曹的,就成了刘备的班底,这也成了蜀汉集团的中坚力量。

二、派系的矛盾与诸葛亮的应对

蜀汉派系多,来源和出身又相差巨大,这意味着内部的矛盾冲突,比魏、吴两国都要严重。

除了武将和士族的矛盾,蜀汉的当政者还得留意“元从势力”“荆襄势力”和“益州势力”“外附势力”,以及益州本土士族和刘璋旧部之间的矛盾。

刘备能占据益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璋的东州兵和益州本土势力闹内讧,他趁机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