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何必执着于一个电话?

马康康只觉得像被雷击中了一样。

他们面对的是汽车界无可争议的巨头。

要收购这样一家企业,可不是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

也不是靠做梦就能实现的,那得在谈判桌上真刀真枪地拼杀。

没个三五年,恐怕连边都摸不到。

他觉得高育良的想法实在太过大胆。

即便真要将他们排除出市场,也完全没必要付出这么高的代价。

高育良却不急,耐心地说道:

“你刚才说的,我也认真考虑过。”

“我们现在面对的情况,就像是有人把一根针扎进了我们的心脏。”

这个比喻贴切又形象。

瓦斯汽车的存在,对国内汽车业的发展始终是个隐患。

它的存亡,对家国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这种局面,高育良自然难以接受。

还有更多复杂的因素需要权衡。

比如用户群体的反应、国际制裁的连锁效应等。

这些都是必须纳入考量的点。

更重要的是,家国的汽车产业正在推进战略转型。

过去,中低端市场一直是主战场。

而现在,高育良的目标,是让家国品牌杀入这片红海。

在他看来,既然宁克能够打开局面,

那就能有第二个、第三个品牌紧随其后,不断崛起。

这才是他真正关注的方向。

马康康听完,仿佛醍醐灌顶,觉得自己以前读过的书都白读了。

他从未想过,高育良是在怎样的深思熟虑中完成了这些战略转变。

既然暂时无法直接对付躲在背后的人,那就逼他们出来正面交锋。

只要瓦斯汽车愿意谈判,高育良就有下一步的应对之策。

换句话说,他已经悄悄织好了一张网,

一张足以将他们彻底吞没的大网。

这一顿饭两人吃得心情舒畅,话题从家国大事聊到行业趋势。

马康康全程都在努力模仿高育良的思维方式。

临走前还在反复回味、复盘,整个人都沉浸在思考中。

可他刚走,康克尔就急匆匆地推门进来。

“领导,瓦斯汽车那边提出要我们解除限制令,还派来了新代表。”

“看这意思,应该是要和我们谈了。”

高育良此时已有几分醉意,

他摘下眼镜,用毛巾擦了擦脸。

“想谈?那主动权就在我们手里了。”

“你明天先去谈谈,谈得成也好,谈崩了也罢,都别着急签字。”

只要康克尔不在文件上签字,主动权就还在他们手中。

高育良总能轻而易举地掌握他们的动向。

一旦签署文件,就再无更改的可能。

换句话说,签完字,就意味着问题才刚刚开始浮现。

康克尔虽有疑惑,但还是依着高育良的安排去做了。

而高育良则关掉手机,叮嘱不要让任何人打扰。

他大脑高度运转之后,必须连续睡满二十小时,中途绝不能被打断。

第二天清晨,康克尔带着人启程。

瓦斯汽车从母国慕尼嘿请来了重量级人物——冯克尔曼。

冯克尔曼可不是一般人。

他出身于国家战略研究领域,属于顶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