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的冬日,在紧张与忙碌中悄然流逝。土壤冻结,溪流减瘦,山林披上了一层灰褐色的冬装。然而在矿洞营地深处,却涌动着一股与外界严寒格格不入的、略显笨拙却充满生机的活力。
那批由广州方面提供的、基础却关键的机床工具——小型台钳、手摇钻、几把规格更全的锉刀和凿子——被安置在矿洞内开辟出的一个相对干燥的角落,成为了临时的“工坊”。林峰亲自带着几名最有耐心的队员,在这里进行着枯燥却至关重要的“魔改”工作。
汉阳造步枪被一支支固定上台钳,借助手摇钻和精心打磨的镗刀,小心翼翼地修整着膛线入口的毛刺,改善着枪机与机匣的配合度。没有精密仪器测量,全凭手感、眼力和“燧人氏”系统提供的微观感知辅助。每一次微小的调整,都需要反复测试。
“稳住了,手不能抖……感觉阻力变了就停……”林峰指导着一个正全神贯注操作手摇钻的队员。那队员额头见汗,动作缓慢而稳定。
改进是细微的,效果却实实在在。一支经过仔细修整的汉阳造,在百米距离上的散布,能明显缩小一圈。对于缺乏专业狙击武器的他们而言,这意味着有效射程内的命中率提升,意味着更少的弹药消耗和更高的杀敌效率。
“成了!峰哥,你看这组!”一个队员兴奋地指着远处靶位上明显更密集的弹孔。
林峰接过步枪,拉动枪机,感受着那比原厂状态顺滑了一些的运作,点了点头。“记下来,这支枪的枪机编号,修改了哪里,效果如何。”他强调着数据积累的重要性。
除了武器,另一个悄然的变化发生在通信领域。广州方面上次送来的物资中,包含了一些基础的电子元件——电阻、电容、一小卷漆包线,甚至还有几个真空管。东西不多,来源混杂,显然是刻意搜集而非成套配备。
林峰明白,这既是援助,也是一次无声的考题——看看你们能否利用这些“边角料”,展现出更多价值。
他把自己关在矿洞最深处,借助系统提供的理论基础和这些有限的元件,开始尝试组装一台最简单的矿石收音机,并向着更复杂的、能够主动发射摩尔斯电码的简易电台迈进。这项工作比改造步枪更加困难,对焊接、电路连接的要求极高,在这个时代属于绝对的尖端技术。
失败是家常便饭。漆包线烧断,真空管损坏,电路接错导致毫无反应……但在一次次失败中,林峰和被他选来当助手的、那个曾经在镇上电器行当过学徒的队员“小豆子”,对电的理解在飞速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