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如山,红五纵这台刚刚完成整训的战争机器,在林峰意志的驱动下,高效而决绝地运转起来。根据地的气氛凝重而有序,没有慌乱,只有一种压抑着的、引而不发的力量在涌动。
赵永贵领导的政治部和地方苏维埃工作人员,展现了惊人的组织能力。成千上万的群众,扶老携幼,带着尽可能多的粮食和牲畜,在赤卫队的掩护下,有条不紊地向深山密林中的预设疏散点转移。无法带走的粮食要么分发给留守人员,要么就地掩藏,实在带不走又藏不住的,则果断焚毁。
“不能让敌人吃到我们一粒米,喝到我们一口水!”这口号在村村寨寨回响。昔日热闹的村镇迅速变得空寂,水井被填埋,磨盘被破坏,灶台被捣毁。留给即将进犯之敌的,将是一片充满敌意的、无法就地补给的“焦土”。
与此同时,各主力部队和赤卫队,在险要隘口、交通要道,依托有利地形,构筑起层层叠叠、真假难辨的阻击阵地和防御工事。林峰的要求是:“既要能有效迟滞敌人,又要便于迅速撤离,绝不能打成胶着消耗战!”
六月初,敌第十九路军先头部队一个团,气势汹汹地扑向赣南根据地的东北门户——潭头镇。按照预定计划,林峰命令陈石头的第十三支队,在此进行第一次、也是具有示范意义的阻击作战。
战斗打响前,林峰亲自到十三支队前沿阵地视察。他看着略显紧张的陈石头和战士们,拍了拍身边刚加固好的土木工事,朗声道:“石头,记住!咱们的任务不是死守,是‘演戏’!要打得狠,让敌人觉得我们是主力,是在拼命阻击;也要撤得巧,让敌人觉得我们是顶不住才败退的!既要咬下他一块肉,又要勾着他往咱们的口袋里钻!明白吗?”
陈石头重重点头:“司令员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战斗持续了一天。十三支队依托工事,给予了敌军大量杀伤,打得极其顽强,甚至组织了几次凌厉的反冲击,让敌军指挥官确信遇到了红军主力阻击。然而,当日暮降临,敌军预备队投入,攻势最猛之时,十三支队却依据预定信号,利用夜暗和熟悉的地形,迅速而有序地撤离了阵地,消失在莽莽山林之中。
当敌军费尽力气占领已成空城的潭头镇时,除了几十具己方士兵尸体和一片废墟,一无所获。而陈石头的十三支队,已在二十里外的预定地域休整,准备执行下一次“诱饵”任务。
初战的成功,验证了“诱敌深入”战术的可行性,也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士气。但林峰清楚,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在运动中发现并创造战机,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指挥部里,灯火彻夜长明。林峰、赵永贵、周克明以及周安民等人,围在地图前,反复推演。各路敌军在初步遭遇“抵抗”后,推进更加谨慎,但总体态势仍是向心挤压,寻找红军主力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