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神启疑踪·西陆阴云

后汉异星录 凌阅闻 5069 字 4天前

“光尘…” 诸葛亮低声重复,眼中精光一闪,“如星火潜行,遍布敌境…陛下此名,甚妙。”

命令被迅速记录、加密,通过专用电报线路瞬间飞向建康海军都督府和遥远的疏勒城安西都护府。一场围绕着西方神秘“神启者”的、无声的科技解析与情报渗透战役,在寰宇帝国的心脏和边疆,同时拉开了帷幕。

转:深渊之眼与棋局之手

长安城南,天工院深处,一座守卫森严、外墙无窗的巨大石质建筑内。这便是代号“破晓”的专项研究核心区域。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臭氧、融熔金属和化学药剂混合的奇特气味。巨大的蒸汽动力驱动的锻锤在远处发出沉闷的轰鸣,为这里的精密研究提供着澎湃动力。

三块幽蓝的金属碎片被放置在特制的、衬着黑色天鹅绒的青铜托盘里,置于房间中央一张巨大的石台上。强光透过精心打磨的水晶透镜聚焦其上,旁边围绕着各种奇形怪状的测量仪器:精密的青铜卡尺、用于测量微小硬度的金刚石压头装置、还有连接着复杂黄铜管线和压力表的耐高温高压密闭反应釜。

小主,

诸葛亮亲自坐镇,张院判与数十名天工院最顶尖的格物学家、冶金师、化学师(此时应称“丹鼎师”或“金石师”)日夜轮班,如同面对一个来自天外的谜题。初步的物理测试结果令人心惊:极高的硬度(金刚石刻划仅留浅痕)、惊人的韧性(强力扭曲后仍保持一定强度而不碎裂)、远高于铁的密度、以及某种特殊的色泽与反光特性。化学测试则更为艰难,强酸强碱只能在其表面留下极其缓慢的腐蚀痕迹。

“诸葛尚书,此物…绝非人间凡铁!”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冶金师声音发颤,“其冶炼之法,必是秘传中的秘传,且需难以想象的高温与特殊炉氛!我等以焦炭鼓风炉重构先秦‘百炼钢’之法,所得之物已称神兵,然在此物面前,脆若陶瓦!”

“不止于此。” 另一位专注于“金石反应”的丹鼎师指着密闭反应釜上剧烈波动的压力表,“碎片在‘七情散’(强酸混合液)与‘纯阳真火’(通入高压蒸汽加热)共同作用下,竟有微弱‘自振’!釜内压力异常升高,似有能量从其内部被激发…这…这简直像是传说中的‘金石自焚’之理,却又可控地束缚于内!”

与此同时,在另一处被严密保护的院落——“天听”情报分析中枢。这里的气氛与格物院的炽热探究截然不同,是一种近乎冰点的沉静与高速的信息流淌。巨大的房间内,四面墙壁几乎被各类资料覆盖:密密麻麻标注的地图、写满信息的莎草纸和竹简卷轴、经由电报传来的短讯纸条、甚至还有描绘着异域人物风情的画稿。数十名训练有素的分析员如同精密的齿轮,在蔡琰(苏清)的统筹下,将海量碎片信息分类、归档、对比、串连。

“博士,亚历山大港贸易站密报:罗马元老院近期异常平静,但埃及行省总督府与罗马本都的官方信使往来频率,较上月激增三倍,且多走海路快船,规避常规驿站。”

“博士,三日前抵达长安的波斯流亡大贵族密呈:其家族在泰西封陷落前,曾重金贿赂一位罗马派驻叙利亚的军团财务官,获知一个流言——罗马皇帝卡拉卡拉近卫军团中,独立出一支不足百人的‘密涅瓦之指’(密涅瓦为罗马智慧与战术女神),直属皇帝本人,装备奇异,行踪诡秘,常驻罗马城郊一处名为‘潘多拉之匣’的废弃矿山。”

“博士,南洋公司‘海豚号’船长口述记录:其船在克里特岛补给时,听闻当地酒馆传言,西西里岛火山(埃特纳)附近常有奇异蓝光闪烁,被渔民视为海神之怒,但亦有胆大者称看到‘铁鸟’(?)状黑影掠过火山口…”

“博士,貂蝉大人一月前发出的加密信息中,有一串看似乐谱的数字,已按‘琴弦密码本’第三册破译成功:‘目标疑与古亚历山大里亚大图书馆遗迹有关,探索者名曰‘索菲亚追索者’(Sophia Seekers)。’”

信息如同潮水般涌来。蔡琰(苏清)站在巨大的信息墙前,指尖在一条条线索间划过,如同拨动无形的琴弦。她的思维高速运转,将看似无关的点滴,在历史的脉络和逻辑的经纬上编织串联。“卡拉卡拉…近卫军…‘密涅瓦之指’…废弃矿山‘潘多拉之匣’…亚历山大里亚遗迹…‘索菲亚追索者’…还有西西里岛的异光…” 她低声呢喃,目光锐利如刀,“他们隐藏在帝国的阴影中,以神只或智慧之名伪装,根基很可能在罗马本土,但其触角延伸至帝国最富庶、最关键的行省(埃及、叙利亚),甚至可能利用了古老的遗迹作为据点…他们不仅仅拥有武器,更在系统地…‘追索’某种知识或力量?这‘神启’,是馈赠,还是…某种更危险的交易?”

而在承天殿深处,曹操(林风)的面前,摆放着来自诸葛亮团队的初步技术简报和蔡琰团队的情报汇总分析摘要。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紫檀木扶手,发出单调而规律的“哒…哒…”声。他没有看报告,目光却仿佛穿透了厚厚的宫墙,落在了遥远的西方。

“陛下,格物院进展艰难但方向明确,天听分析脉络渐显。只是‘光尘’渗透,非朝夕之功,风险亦高。” 低沉的声音响起,司马懿不知何时已悄然侍立在下首阴影中,如同一道融入背景的影子。他今日未着官袍,一身深青色的常服,更显其低调深沉。

曹操的目光终于从虚空中收回,落在司马懿身上,带着审视。这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评估”的具象化。“仲达有何见解?”

司马懿微微躬身,姿态恭敬,话语却直指核心:“微臣斗胆,观‘天听’所呈‘索菲亚追索者’之名,及貂蝉大人所述其组织严密、情报精准之态…此等对手,其‘眼’目力,恐怕非同小可。我方‘光尘’散入,即便伪装精妙,然人数、装备、行事逻辑,终究与西方本地迥异,恐难逃其中枢之‘巨眼’长期观察。一旦被其视为威胁,恐遭雷霆反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停顿片刻,仿佛在斟酌词句,声音压得更低:“微臣以为,欲探深渊,需有三策。其一,‘光尘’当分为明暗两道。明者,为最普通之商贾、流民、甚至…被俘释放的波斯士兵(需确保忠诚),只做最基础观察,目标仅为存在,不主动刺探。其二,暗者,当寻觅‘同类’。非我族类,其心虽未必异,但对‘神启者’之忌惮或可利用。譬如,罗马内部深受其神秘力量威胁之传统贵族、被排挤之军团将领、或…那些同样在追索古老智慧却不愿附庸于‘神启’的学者团体(如亚历山大里亚残存的学者?)。其三,当有‘弃子’与‘疑兵’。”

“何为弃子与疑兵?” 曹操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弃子者,” 司马懿眼中闪过一丝冷酷的光芒,“便是挑选少量忠诚死士,携带经过精心伪造、指向我方势力范围内某个‘假想敌’(如安息内部某个强大部族,或黑海北岸的游牧势力)的‘重要情报’,刻意暴露行踪,甚至主动攻击‘神启者’的次要目标。若对方捕获或击杀此‘弃子’,获此假情报,其目光或可被短暂引向他方。疑兵者,则是在我方控制或影响的边缘地带(如高加索山脉、北非海岸),制造适度的混乱——支持某个部落叛乱,袭击罗马非核心的运输线,散布流言…让‘神启者’的视线无法完全聚焦于核心渗透的‘光尘’之上。”

曹操沉默了片刻。司马懿的建议充满了冷酷的算计和风险,但逻辑上确实能有效提高核心渗透力量的生存率。“允。细节由你协同周瑜、安西都护府制定,报朕核准。‘同类’之说,蔡琰那边或有线索,你与她协调。” 他做出了决断。为了窥探深渊之底,有些代价必须付出。

就在这时,一名内侍再次悄无声息地快步进入,呈上一个更小的铜管,火漆上没有任何标识,只刻着一道极细微的波浪纹。

“陛下,建康海军都督府,周都督最高密级急报。”

曹操迅速打开,里面只有一张薄纸,上面是周瑜刚劲中透着凝重的笔迹:

“陛下钧鉴:‘海鹄’训练舰例行巡航东海(日本列岛方向),于三日前,遭遇未知舰只尾随。其舰:修长流线,无帆无桨(?!),航速极快,远超我军新锐巡洋舰;通体黯色,极难目视;靠近至三十里(我军最新式‘千里镜’极限)时,舰首似有微弱蓝光一闪即逝,随即该舰急速转向,遁入深海浓雾,踪迹全无。疑为‘神启’之造物?其目标…似在窥探我东方虚实。臣已令东海、南海舰队提升戒备,扩大搜索范围。瑜顿首。”

纸片被轻轻放在紫檀木案上。曹操(林风)的目光扫过诸葛亮发现的神秘材质碎片报告、蔡琰梳理出的“索菲亚追索者”线索、司马懿冷酷的渗透三策、以及周瑜这份描述着东方海域幽灵般战舰的密报…无数冰冷的碎片信息,在他那如同超级计算机般的大脑中被强行串联、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