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是啊,我从小就有名师教导,爸爸对我的期望,我一直都记在心里。”
朱允炆:“皇爷爷对爸爸那可是宠得不行,期望也特别高。”
朱棣:“哼,宠爱倒是真的,可惜大哥没当皇帝的命。”
朱元璋:“Judy!你再敢说一句试试?标儿没登基那是命运,轮得到你在这说风凉话?”
朱棣:“爸爸,我这是实话实说嘛,我又没说错。”
马秀英:“都别吵吵了,标儿接着说。”
朱标:“1364年,龙凤十年,元至正二十四年,爸爸在应天府自封为吴王,还立我为世子。
1367年,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爸爸让当时才十三岁的我去临濠祭拜祖墓,想趁机锻炼我以后当皇帝的本事。”
朱元璋:“标儿出发前,我就跟他说,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了解老百姓的疾苦,所以在位的时候勤俭节约,成了守成的好皇帝。
你从小生活富贵,习惯了安乐。这一路出去,沿途多看看,就能知道行军打仗的辛苦,好好观察老百姓的生计,就知道衣食来之不易,了解民情的好坏,就知道风俗的美丑。到了老家,要好好问问父老乡亲,就知道我创业有多不容易。”
朱标:“然后爸爸让中书省选官员陪我一起去,一路上经过的郡邑城隍、山川之神,都用少牢祭祀。
路过太平时候,我还去拜访了陈迪家,给了他家五十两白金。到了临濠,就去告祭祖墓。”
朱标:“那年冬天,我跟爸爸去看郊坛,爸爸让身边的人带我去农家,把他们的吃穿用度啥的都看了个遍。”
朱元璋:“我当时指着路边的荆楚说:‘古代用这个做刑具,因为它能祛风,虽然会伤人但不致命。古人的心肠多仁厚,孩子你要记住。’”
朱厚熜:“建文他爸这待遇,太祖爷这是下了血本培养啊,哪像我,天天还得自己琢磨咋修仙问道。”
朱厚照:“堂弟,你就别在这酸溜溜了。建文他爸可是嫡长子,太祖爷当然得重点培养。说起来,太祖爷这教导方式,简直就是古代版的‘社会实践’!”
朱祁镇:“这要是放现在,建文他爸妥妥的‘官二代’去体验生活,回来都能写篇超精彩的报告文学了。”
朱祁钰:“得了吧,你就知道调侃。建文他爸这一路,可是肩负着太祖爷的期望呢,哪像你,还搞出个土木堡之变。”
朱祁镇:“你说啥?祁钰,你别哪壶不开提哪壶啊!咱这不正聊建文他爸呢。”
小主,
秦良玉:“欸,各位皇上别跑题。建文他爸这一圈下来,肯定收获不少。懿文太子您接着说。”
朱元璋:“1368年,洪武元年,我登基当皇帝,标儿就被立为皇太子。我对标儿那是疼爱得不行,让詹同去研究历代东宫官制,还专门挑选那些有功勋、品德好、老成持重的人兼任东宫官职,辅导太子。
像左丞相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任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右都督冯胜兼任右詹事。
中书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任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任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任詹事丞,傅瓛(同“环”音。还可以叫“叶”音)兼任詹事。
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任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吴祯、耿炳文兼任左右率府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