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砚看着奏报,嘴角泛起笑意。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百姓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过得宽裕了,自然就会拥护朝廷,大秦的根基也就更稳了。
与织锦坊的精细不同,北方的冶铁厂则充满了力量感。巨大的蒸汽机轰鸣着,带动风箱和锻锤,通红的铁块在工匠们的手中被锻造成农具、兵器和机械零件。这里的铁矿来自欧洲,通过铁轨运到中原,再由工匠们冶炼提纯,质量比本土铁矿好上许多。
“陛下,用新法冶炼的钢铁,打出来的锄头又硬又韧,能用上十年不损坏。”冶铁厂的管事送来一把样品锄头,锄头表面光滑如镜,刃口锋利无比,“百姓们都说,这是‘神锄’,用它种地,省力又高产。”
李砚接过锄头,掂量了一下,手感确实不错。他能“听”到钢铁里蕴含的金灵气,那是欧洲金脉气脉的精华,与中原的地脉结合后,形成了独特的韧性。“多造些农具,半价卖给百姓,让他们都能用上‘神锄’。”他下令道,“兵器则优先供应边防军,让咱们的士兵有趁手的家伙。”
随着工坊和基建的推进,奴隶的用处也越来越广。除了挖矿和修路,他们还被派去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在淮河中游,数万名奴隶正在修建一座巨大的水库,水库的堤坝用水泥和河沙浇筑,能储存上亿立方的水,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周边的农田。
“陛下,水库的设计图参考了黄河堤坝的经验,底部埋了‘镇水灵珠’,能调节水位,就算遇到大旱,也能保证下游三个月的用水。”负责水利工程的官员介绍道,“水库建成后,淮河两岸至少能多灌溉五百万亩田,再也不用担心旱涝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砚站在水库工地的高台上,看着奴隶们用蒸汽起重机吊装巨大的水泥块,心中没有丝毫怜悯。这些奴隶大多是战场上的俘虏和叛乱的余孽,让他们通过劳动赎罪,为大秦的基建出力,已是对他们最大的宽容。
“让监工们别太苛刻。”他淡淡地说,“给他们吃饱饭,别让太多人累死了。这些人虽然是奴隶,但也是劳力,死一个就少一个,招工不容易。”
监工们连忙应下。他们知道,陛下不是心疼奴隶,而是心疼劳力。在这个大基建的时代,人力是最宝贵的资源,哪怕是奴隶,也得精打细算地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秦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驰道上车马络绎不绝,南来北往的商旅带着各地的特产,促进了贸易的繁荣;工坊里机器轰鸣,一件件精美的商品被生产出来,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远销海外;水利工程的建成,让中原大地再也不用担心旱涝,粮食产量逐年攀升。
人口也在持续增长,新增的人口又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基建和工坊中,形成了良性循环。长安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坊市和住宅区拔地而起,街道上熙熙攘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