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抬头,看到墨尘,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却没有声张,只是笑着对孩童们说:“是啊,他也是一个守心的人,和我们一样。”
墨尘走到石碑旁,看着“归心村”三个字,心中一片平静。他没有告诉老农自己的身份,只是蹲下身,和孩童们一起听故事,听他们讲如何守护新的家园,如何传递“自渡”的道理。
夜深了,墨尘离开归心村,继续西行。月光洒在他的身上,像一层温柔的纱,胸口的竹简与剑穗轻轻晃动,是他与过往的羁绊,也是他传灯的力量。他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像老儒修一样,鬓角斑白,寿元耗尽,但这没关系——因为“平衡之道”的灯盏,已经传给了新一代的人,传给了每一个守住初心的百姓。
途中,他路过一座新的破庙,里面供奉着三尊简单的木像——不是神佛,而是三个寻常人的模样:一个递饼的女子,一个持剑的白衣人,一个捧灯的僧人。庙门上挂着一块匾额,写着“初心庙”,庙前的石台上,放着百姓供奉的干饼、灯火与农具。
墨尘走进庙中,看着木像,眼中泛起温润。他从行囊里取出那本《儒心札记》,放在石台上,又将怀里的染血玉简轻轻放在旁边——这些承载着过往的信物,不必再由他独自守护,它们属于九域,属于所有记得初心、传递初心的人。
“清言,霜华,妙音,”墨尘轻声呢喃,“你们看,这世间的灯,已经一盏接一盏,亮起来了。”
走出庙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墨尘背着行囊,迎着晨光,继续行走在九域的土地上。他的身影渐渐融入晨光里,像一粒融入土壤的种子,平凡,却带着让薪火延续的力量。
九域的风,再次吹过,带着“传灯”的暖意,吹遍山川河流,吹过城镇乡村。风里没有了英雄的传奇,只有百姓的日常;没有了功法的代价,只有初心的坚守。这便是“渡心传灯”的真意——不是记住某一个人,而是记住自己的初心;不是依赖某一位英雄,而是成为守护初心的自己。
墨尘知道,他的“传灯”之路,永远不会结束。因为只要还有人守住初心,还有人传递温暖,九域的薪火,就会永远明亮,永远长明。
从此,渡心桥上,灯火不息;
从此,初心庙前,薪火相传;
从此,九域众生,各守本心,共护安宁——
这便是《四极玄穹录》最长久的结局,不是某个人的不朽,而是众生初心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