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宋,汴京,李沅寓所书房。
窗外夜色渐浓,书房内却灯火通明,茶香袅袅。
今日并非李沅独自埋首金石,案几旁还围坐着三四人,皆是青衫文士打扮,年纪多在三四十岁之间,官阶不高,却个个眼神清亮,眉宇间少了些官场惯有的圆滑,多了几分读书人的执拗与锐气。
其中一人,乃是御史台的一位监察御史,姓韩,以敢于直言闻名;
另一人,是刚从地方调任入京的户部主事,姓范,曾在江南东路担任过亲民官,深知地方钱谷之艰;
还有一位,是国子监的博士,姓孙,精于经义,却不好空谈性理,反而对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利弊极有兴趣。
这几人,或是因公务往来与李沅结识,或是慕其刚直之名主动相交,又或是像今晚这般,因着共同对某些实务问题的关注,被李沅邀至家中探讨。
他们这个小圈子的形成,时日尚短,也并无明确的章程名目,只是志趣相投,便时常聚在一起,交换些见闻,讨论些时政。
此刻,话题正围绕着近日朝野热议的“青苗钱”在京东路的试办情况展开。
“京东路传来的消息,这‘青苗钱’发放下去,各地情形不一。”
那位姓范的户部主事首先开口,他刚从户部得到一些最新的文书抄录。
“有些州县,长官得力,胥吏尚算收敛,章程执行得法,确实解了部分农户的燃眉之急,百姓称颂;但更多的地方,或是胥吏借此勒索,或是强行摊派,或是利息虽明,却巧立名目加收耗羡,反成了害民之政!”
他语气中带着愤懑,显然对地方吏治的弊端深有体会。
监察御史韩某人冷哼一声,接口道:
“此乃意料中事!任何良法美意,落到那些蠹吏手中,都能给你变出花样来盘剥!关键不在于法,而在于人,在于监督!御史台近日也收到几份弹劾地方官借‘青苗钱’渔利的奏章,只是……哼,大多石沉大海。”
李沅默默听着,手中无意识地摩挲着茶盏。
他想起前些时日与“陆明”清谈时,对方提及的“为政贵在务实,惠民之策,关键在于执行之细、防范之严”,心中愈发觉得此言切中要害。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
“韩兄所言极是,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亦由下溃之。然则,吾等既知其弊,便不能止于清谈议论。或可于各自职司之内,多加留意,若遇此类情状,或可据实记录,或可于权限之内,稍作匡正。纵是绵薄之力,亦胜于坐视。”
他顿了顿,看向那位国子监的孙博士。
“孙博士精于典章,或可考据历代惠民借贷之得失,厘清其中易生弊端之环节,着文以警世人?即便不能立竿见影,若能引起朝中有识之士关注,亦是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