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动员!百万大军?

宣战的狂热余波尚未平息,冰冷的现实便已摆在战时内阁和总参谋部面前:将纸面上的军队,转化为战场上的力量。亚历山德罗签署的全国总动员令,如同投入滚油的水滴,瞬间让整个国家机器沸腾起来,也暴露了新体制下不可避免的阵痛。

动员令的核心目标:将战前约12.5万陆军,通过征召退伍军人、预备役和义务兵,迅速扩充至30万野战力量。其中,约5万新征召的义务兵将用于国内驻守和维持关键设施安全,约12.5万相对有经验的预备役(含前期秘密复员扩编的部分)将与战前部队混编,组成开赴前线的主力兵团。

命令下达,意大利的新兵役制度迎来了诞生以来的首次大考。效果是显着的,但过程却充满了混乱与荆棘。

征召与集结:地方兵役局的门槛几乎被踏破。被民族主义热情点燃的青年、接到征召令的退伍老兵、以及按义务兵役制抽签选中的年轻人,怀揣着不同的心情涌向各地的登记点。热情是高涨的,但组织是仓促的。许多偏远地区的兵役站人满为患,登记簿混乱,身份核实缓慢,体检流于形式。在都灵、米兰等大城市,甚至出现了因插队和延误而引发的短暂骚乱,需要宪兵弹压。

“我的名字为什么不在名单上?我去年才退伍。”一个老兵在热那亚兵役站愤怒地拍着桌子。

“别挤,排队。你的材料不全,回去开证明。”办事员焦头烂额地嘶喊着。

混乱的场景,通过内政部的紧急报告,不断呈送到亚历山德罗和战时内阁的案头。

装备分发:问题更为棘手。虽然兵工厂在普鲁士资金支持下开足马力生产,储备了相当数量的新式步枪和基础装备,但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兵员,分发系统捉襟见肘。

在佛罗伦萨的大型装备仓库外,领取装备的队伍排成了长龙。仓库管理混乱,不同型号的装备堆放无序。本该配发步枪的部队,有时领到的却是老旧的改装前装枪;本该是标准尺寸的军服和军靴,发到士兵手里却大小不合;弹药箱上的标识模糊不清,导致配发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

“长官,给我的这是什么?这枪栓跟我训练用的不一样。”一个新兵拿着领到的武器,一脸茫然。

“靴子太小了,根本穿不进去,这怎么行军?”一个壮实的预备役老兵抱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