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意大利综合交易所

1871年初夏的罗马,空气中弥漫的气息已悄然改变。除了古都的千年沉淀与新首都的政治活力,一股属于资本与财富的新鲜躁动,正从台伯河畔一片新兴的街区散发出来。这股躁动的中心,是一栋刚刚落成的、融合了新古典主义宏伟柱廊与现代钢铁玻璃结构的宏伟建筑。它门前广场上矗立的旗杆空悬着,等待着象征意义的旗帜升起。今天,这里将举行一场足以载入意大利经济史册的典礼。

然而,将时间拨回半年前,首相府内的气氛却远非如此乐观。“首相阁下,这是财政部与央行联合提交的《王国金融市场现状评估报告》,情况…不容乐观。”财政大臣保罗·里卡尔迪将一份厚厚的文件放在亚历山德罗的红木办公桌上,眉头紧锁,语气沉重。

亚历山德罗拿起报告,快速浏览着其中的核心数据和分析。报告以冰冷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混乱而危险的图景:随着“科斯塔计划”引爆铁路、基建和工业建设热潮,各种债券、股票发行量激增,意大利的资本市场正经历着一轮野蛮生长。但这增长缺乏秩序,危机四伏。

市场割裂:股票和债券交易分散在热那亚、都灵、米兰、佛罗伦萨甚至那不勒斯等多个城市的地方性交易所或银行柜台进行。各自为政,规则不一,信息隔绝。同一家公司的股票,在热那亚和米兰的报价可能相差20%,这给了投机者巨大的套利空间,却让普通投资者无所适从,成本高昂。

监管真空:各地交易规则如同中世纪行会条款,五花八门,甚至根本没有明确的准入和监管标准。欺诈、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丑闻时有发生,严重侵蚀市场信用,让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

效率低下:资本被分割在多个小池子里,流动性差,融资成本高企,无法形成支撑下一步更庞大工业化计划的资本洪流。 风险暗藏:这种混乱像是一捆干燥的柴火,堆砌在意大利经济的心脏旁,任何一点火星——比如某家重要企业破产或一则坏消息——都可能引发跨市场的恐慌性抛售和连锁反应,导致系统性崩溃。

“就像一个身体,血液分别在几根不同的、互不连通的脆弱血管里流淌,流速不一,成分各异,随时可能栓塞或破裂。”亚历山德罗合上报告,用了一个极其精准又令人心惊的比喻总结道。他脑海中瞬间浮现出穿越前所知的现代金融中心——伦敦、纽约那高效、透明、集中的交易场景。对比之下,意大利的现状显得如此原始和危险。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猛地站起身,目光锐利,语气斩钉截铁,不容任何质疑,“意大利需要一颗强大而统一的金融心脏,需要一条畅通无阻的金融大动脉,我们必须结束这种分散落后的封建式市场格局。”

他的决策清晰而果断:“立即着手,在罗马组建一家全国性的、统一的综合交易所。整合所有重要的股票、债券交易,未来还要纳入大宗商品。同时颁布法令,逐步关闭或强制兼并其他城市的交易所,将所有核心金融活动集中到首都来。”

他快速阐述了核心目的:“第一,制定全国统一、严格、透明的交易规则和上市准入标准,保护投资者,严厉打击欺诈和内幕交易,重建市场信心。第二,大幅提高市场效率和流动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投资者交易成本,为国家下一步的工业化汇聚更强大的资本力量。第三,将金融核心置于首都,强化罗马作为王国政治与经济绝对中心的地位,便于国家进行有效监管和宏观调控。第四,交易所按交易额收取费用,这本身也将成为王国一项新的、稳定且可观的财政收入来源。”

亚历山德罗亲自点将,组建了以财政大臣保罗·里卡尔迪、意大利央行行长兼科斯塔商业银行总裁莱昂纳多·巴尔迪为核心,包括资深法官、顶尖经济学家在内的“意大利综合交易所筹备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