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太监呈上李鸿章的奏折。厚厚的奏折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整个帝国的命运。
皇帝展开奏折,刚读了几句就屏住呼吸。李鸿章的笔锋如刀,字字诛心: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人中国边界腹地,凡前史之所未载,亘古之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帘后,慈禧太后不禁坐直了身子。这段文字让她想起1860年那个可怕的秋天,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的惨状。那时她还是年轻的懿贵妃,亲眼见证了一个帝国的屈辱。
奏折继续写道:“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弓矛小枪土炮,不敌彼后门进子来福枪炮;向用之帆蓬舟楫艇船炮划,不敌彼轮机兵船。是以受制于西人…….”
读到此处,皇帝额角渗出细汗。他想起师傅们讲述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想起那些不平等条约给国家带来的屈辱。
李鸿章接着提出对策:“自强之道,在乎师其所能,夺其所恃耳。”并大胆预言:“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
奏折最后,李鸿章直指反对者的短视:“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狃于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钜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制外?”
殿内只闻炭火噼啪声。良久,慈禧太后的声音从帘后传来,带着前所未有的决断:”李鸿章说得在理。停止造船,省的是小钱,丢的是根本。记得先帝在时,常叹中国之所以受制于人者,船炮不利也。”
慈安太后轻声道:“妹妹说的是。只是这银两……”
慈禧决断道:“银子可以想办法,自强之路不能断。皇帝,下旨吧。”
皇帝深吸一口气,仿佛在这一刻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国之君的责任:“传旨: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继续造船,不得中止。另,着李鸿章筹办轮船招商事宜,既要造军舰,也要造商船,以商用养军用。”
消息传到保定,幕僚们纷纷向李鸿章道贺。
李鸿章却面无喜色,独自登上总督府最高处的望楼,远眺东南方向。暮色中的华北平原苍茫辽阔,但这个古老帝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周馥不解:“大人力排众议,保住船政,为何反而忧心忡忡?”
李鸿章长叹一声,声音中带着几分苍凉:“我今日之胜,实是国家之幸,却也是我个人之不幸。”
“此话怎讲?”
“你看这大清天下,”李鸿章挥手一划,仿佛在描绘帝国的版图,“像不像一艘破船?四处漏水,众人却还在争权夺利。我今日力主造船,他日这造船的责任,这自强的重任,不就都落在我肩上了吗?”
他转身看着周馥,目光如炬:“自道光年以来,外患频仍,内乱不断。林文忠公焚烟抗英,虽败犹荣;曾文正公创办洋务,艰难曲折。如今这自强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
停顿片刻,他的语气变得坚定:“可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只能走下去。传我的话:立即开始筹办轮船招商局。我们要造的不仅是船,更是三千年未有之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