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童心趣观星象

白衣盗 囹咙 2134 字 6天前

“嗯!”黄菡见李致贤感兴趣,似乎受到了鼓励,话也多了起来,“爹爹有时候晚上会指着星星跟我说一些。他说那是古人传下来的学问。还说……还说‘大火西流,秋风将至’什么的……我也记不太全。”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李致贤心中讶异更甚。黄惜才竟知《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的典故?这绝非普通乡村塾师的水平。他对黄惜才的好奇心又加重了一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菡儿真是聪明,记得这么多。”李致贤由衷赞了一句,然后又指向另一组稍微黯淡些、但排列形状有些特殊的星群,“那你看那边几颗星星,连起来像什么?”

那其实是昴星团,民间常称之为“七姐妹星”或“昴宿”。李致贤想看看这孩子是死记硬背,还是真有几分观察力和想象力。

黄菡顺着他的手指,眯起眼睛,努力地看了一会儿。那片星星并不如大火星明亮,需要仔细分辨。他看了好半晌,才犹豫着说:“好像……好像一群小鸡雏挤在一起……又有点像……像爹爹以前磨墨的那个砚台里剩下的几个墨点子,聚在一处……”

这个比喻虽稚嫩,却生动而富有童趣,并非书本上的标准答案。李致贤不禁莞尔,笑道:“说得有趣。古人说它们像一群珠玉,也有人说是司天之厉与五残的星官所在,菡儿却说像小鸡雏和墨点子,倒是新鲜。”

“星官?”黄菡捕捉到了这个陌生的词,好奇地问,“星星也有官吗?像县太爷那样的官吗?”

李致贤被这孩子气的联想逗乐了,耐心解释道:“可以这么理解。古人相信天上的星星也对应着人间的万事万物,有主刑杀的,有主丰收的,有代表帝王的,也有代表臣子的。所以看星星的变化,有时也被看作是人世间变化的预兆。”

他本是随口解释,并未深思。然而,黄菡听完,却再次仰起头,望着那片星空,小脸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喃喃道:“所以……星星乱了,人间也会乱吗?”

李致贤微微一怔,没想到这孩子会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近乎谶语的话来。他收敛了笑容,问道:“为何这么说?”

黄菡似乎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伸手指着星空,语气带着一种与他年龄不符的认真:“我有时候看星星,觉得它们好像……好像没有爹爹说的那么规矩。有的亮,有的暗,有的好像还在慢慢挪位置……而且,从我们这个洞看出去,每次看到的好像都不太一样……是因为洞在动,还是星星在动呢?如果星星真的在动,那它们代表的官儿,是不是也会打架?人间是不是就会不太平?”

这一连串的发问,看似童稚,却隐隐触及了天象观测与人事关联的核心矛盾——规律与变易,稳定与动荡。这绝非一个普通农家孩子能有的思维角度。

李致贤凝视着眼前这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却有一双清澈而充满探究欲望的眼睛的孩子,心中的波澜再次掀起。黄菡的聪慧,远超他的想象。这种观察力、联想力和提问的能力,放在世家大族的子弟中,也堪称早慧。

黄惜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自己怀才不遇,却将这样的见识和思考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儿子。他教孩子星象,仅仅是出于学问的传授,还是另有什么深意?那句“神妖论”,配上黄菡此刻“星星乱了人间会乱”的疑问,让李致贤觉得这对父子身上,笼罩着一层愈发神秘的色彩。

他按下心头的惊异,尽量用平和的语气回答道:“星星的运行,自有其法度规律,看似变动不居,实则亘古有常。只是我们身处之地亦在转动,观测角度不同,故而会有视觉上的差异。古人观星定历,辅政修德,便是试图知晓并顺应这种天地规律。至于人间是否太平,归根结底,在于人心,在于治国者是否贤明,倒不能全怪到星星头上。”

他试图用尽量浅显的方式解释,既不过度神秘化,也不完全否定传统的天人感应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