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看向那位老成持重的司马:“至于出塞决战之险,亦可规避。我军骑兵无需深入大漠,只需在长城火力覆盖范围内活动,负责最后的追击与扫荡,风险可控。”
蒙恬始终沉默地听着,目光落在舆图上,手指随着魏缭的讲解,在几个关键节点上轻轻移动。他不得不承认,这个“魏匠师”的策略,虽然大胆,却并非异想天开,其中蕴含的对敌我优劣的分析和利用,相当精妙。这绝非一个普通匠人所能具备的视野。
“魏匠师此议,颇有见地。”蒙恬终于开口,声音沉稳,“然,细节之处,仍需斟酌。各据点兵力如何配置?弩队如何机动埋伏?信号如何传递?皆需详细规划。”
他看向魏缭:“魏匠师既精于此道,便由你协助本帅幕府,细化此‘诱饵弩网’之策,绘制详图,列出所需器械、人员配置。王都尉、李司马,你二人负责评估各据点实际情况,配合魏匠师。”
“诺!”魏缭、王都尉、李司马齐声应道。
王都尉虽然心中仍有疙瘩,但军令如山,也只能领命。
接下来的日子,魏缭异常忙碌。他几乎整日埋首于幕府的文书舆图之中,与几位负责文书工作的佐吏一同,仔细测算距离、规划弩队埋伏地点、设计信号传递方式。他凭借对弩机性能的深入了解,提出了对现有蹶张弩进行小幅改进,以增强其稳定性和连续射击能力的建议,并亲自绘制了改进草图。他还建议制作一种可以快速拆解组装的轻型防护楯车,用于保护埋伏的弩兵,抵挡匈奴人的骑射。
他的专业、严谨和奇思妙想,渐渐让原本对他心存轻视的佐吏和部分将领改变了看法。连最初质疑他的王都尉,在实地勘察了几处预设埋伏点后,也不得不承认,魏缭选择的那些地形,确实非常适合打埋伏。
蒙恬则始终密切关注着方案的进展,不时提出关键性的指导意见。他惊讶地发现,魏缭不仅精通军械,在战术推演和细节规划上也展现出极高的天赋,许多他想到的问题,魏缭早已考虑周全,甚至提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反复推演和完善下,一套名为“铁棘”的防御反击战术方案逐渐成型。蒙恬决定,先在几处风险可控的边境据点进行小规模试验。
而就在魏缭于北疆朔风中砥砺锋芒、协助蒙恬编织这张针对匈奴的死亡之网时,他不知道的是,一场来自咸阳的风暴,正携带着巴蜀血书的余威与骊山刺杀的寒意,悄然向着北疆席卷而来。帝国的暗流,从未因地域的遥远而停歇,反而在权力的博弈中,变得更加汹涌难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