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团队协作挑战准时开始。
规则更加复杂: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个包含硬件部署、底层驱动、算法实现和上层应用的全栈式微型项目,极其考验团队的综合实力、分工效率和协作默契。
题目公布:构建一个基于边缘计算的实时多目标追踪系统。
难度极大!
涉及计算机视觉、嵌入式优化、通信协议、实时系统等多个领域。
北大四人迅速分工:
陈知行负责核心追踪算法的设计和理论保障。
周炽攻坚高性能计算部分,确保算法能在资源受限的边缘设备上实时运行。
李泽川负责硬件环境搭建、驱动调试和系统稳定性保障,这是他的强项。
苏想负责模块集成、通信协调和数据预处理,并协助周炽进行性能优化。
任务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
周炽为了追求极致的性能,采用了一种非常激进的内存管理和计算优化策略,但与李泽川强调的系统稳定性和鲁棒性产生了严重冲突。
“这里必须用内存池!否则频繁分配释放绝对会崩!”
周炽坚持。
“内存池引入的锁开销你考虑了吗?你的实时性还要不要了?而且异常处理怎么办?”
李泽川寸步不让。
“那你说怎么办?!”
“我怎么知道?这是你的部分!”
两人在实验室里就吵得面红耳赤,进度一下子卡住了。
陈知行试图调解,但两人都固执己见。
苏想看着不断流逝的时间和周围其他队伍忙碌的身影,心急如焚。
这样下去,他们绝对无法按时完成!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
她先找到周炽:
“周炽,你的性能目标能不能稍微降低5%?
就5%!换取更大的稳定性空间?”
然后又找到李泽川:
“李泽川,能不能在驱动层给他做一个轻量级的内存管理辅助,分担一部分压力,而不是完全否定他的方案?”
她不是在和稀泥,而是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折中数值和辅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