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声称模型能够处理多模态医学数据,并实现高精度预测。但据我所知,心电信号、超声影像等数据维度极高,且存在大量噪声。”
“你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训练样本下,有效避免过拟合,并保证模型在未知数据上的泛化能力的?
请给出你们核心的正则化方法或者数据增强策略的具体数学描述。”
这个问题极其专业和刁钻,直指深度学习模型在小样本医学数据上应用的核心痛点!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近乎于一场小型的论文答辩!
如果回答不好,或者被找出逻辑漏洞,刚刚到手的冠军荣誉很可能蒙上阴影,甚至引发争议!
刚刚还沉浸在喜悦中的周炽和李泽川脸色瞬间变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问题涉及到底层算法设计,非常复杂,而且对方要求的是“具体数学描述”,这在短短的颁奖环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陈知行眉头紧锁,快速思考着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的方法。
就在这紧张万分之际,苏想却上前一步,从陈知行手中轻轻拿过了话筒。
她的脸色还有些苍白,但眼神却异常清澈和坚定。
她先是用英语向伊万诺夫教授微微鞠躬表示尊敬,然后开口说道:
“尊敬的伊万诺夫教授,感谢您提出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她的英语不算流利,但每个词都咬得很清晰。
“您说得非常对,高维小样本数据下的过拟合是巨大挑战。”
“我们的核心思路,并非依赖于单一复杂的正则化数学技巧。”
她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然后用手比划着,努力让自己的表达更直观:
“我们更多地是借鉴了……嗯……一种分而治之和注意力聚焦的思想。我们不是将所有的原始数据一股脑地扔进一个庞大的网络。”
“我们首先利用领域知识——也就是医生们的经验——将高维数据分解成多个具有明确生理意义的子模块或特征组。比如,心电信号重点关注节律和波形形态,超声影像关注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
“然后,我们设计了一个轻量级的、可解释的元特征筛选器,它会根据不同的预测目标,动态地决定哪些子模块的特征更重要,从而自适应地调整模型的注意力,避免在无关噪声上过度学习。”
“这更像是一种基于领域知识的、结构化的稀疏学习,而不是纯粹数学上的正则化。”
“它可能不够优雅,但在我们面对的特定问题上,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