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看向他。
“苏念姐的优势在于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她的短板是体力无法支撑长时间的刷题和记忆。”
陈知行冷静地分析,“我们可以放弃题海战术,转向【精准打击】和【思维构建】。”
他看向苏想和周炽:“我们三人,根据高考大纲和历年真题,提炼出最核心的知识点、最高频的考点,以及最具代表性的题型。
我们负责将这些精华嚼碎,整理成最易于理解和记忆的形式。”
他又看向李泽川:
“川子,你负责找一些舒缓的古典音乐或者自然环境的录音,在苏想姐姐休息时播放,帮助她放松和精神恢复。
另外,备考期间营养一定要跟上。”
最后,他看向苏想和苏念:
“苏想,你负责将我们整理好的精华,用最生动、最简洁的方式,每天定时、定量地讲解给苏念姐听,就像……就像你以前在团队里做信息转译一样。
苏念,你只需要保持思维的活跃度,理解和掌握这些核心内容,不必追求做题的数量。
我们追求的是效率,是单位时间内的最大收获。”
这个方案,将团队协作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完全是根据苏念的身体状况量身定做。
苏念听着陈知行的计划,黯淡的眼神重新亮了起来。
这让她看到了希望,一种在不透支生命的前提下,追逐梦想的可能。
苏想也用力点头:“好!就这么办!”
周炽和李泽川也纷纷表示赞同。
新的备考模式启动了。
这不再仅仅是苏想和姐姐两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北斗团队】共同守护一个梦想的战役。
他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方式,与病魔抢时间,为苏念铺就一条通往考场的、相对平稳的路。
863计划的立项成功,如同给【北斗团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首批经费到账,数额在85年看来堪称巨款,但相对于他们宏大的研究目标——
构建【智能决策与复杂系统仿真】框架,依旧是杯水车薪,尤其是在最关键的计算资源上。
他们的“金字塔”架构,无论是底层核心理论的推演验证,中间层通用模型组件的测试,还是顶层应用示范的构建,都离不开海量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