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北斗”团队陈述。
陈知行作为主汇报人,站了起来。
他没有使用花哨的幻灯片,而是将一份份扎实的报告、数据图表和应用案例演示,清晰地呈现在评委面前。
他的声音平稳,逻辑严密:
“各位专家,我们不去描绘遥远的未来,我们只汇报我们已经做到和即将做到的事情。”
他首先展示了电网仿真成功预警、避免连锁故障的模拟数据;
然后是基于模型提出的首都某个拥堵路口优化方案及预期效果;
接着是帮助港商企业精准定位并解决产线故障,挽回巨额经济损失的完整案例。
“我们的模型,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系统诊断医生】”
陈知行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它可能说不出基因的奥秘,但它能守护电网的安全,疏通城市的血脉,提升工厂的效率。
这些,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运行,此时此刻,最需要的能力。”
他的陈述,没有华丽辞藻,只有硬核的数据和实实在在的效益,与方启明那种宏大叙事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提问环节,火药味渐浓。
一位支持方启明的专家提问:
“陈同学,你们的工作确实扎实,但似乎缺乏足够的理论前沿性和国际影响力?
是否过于偏重应用,而忽略了原始创新?”
陈知行冷静回应: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
我们模型核心的异步并行架构和暂态混沌识别算法,本身就是对复杂系统理论的重要推进。
至于国际影响力,我们与MIT学者保持交流,并成功解决了外资企业的技术难题,这本身就是国际认可的体现。”
方启明则抓住“应用”这一点,带着一丝优越感反问:
“陈同学承认偏重应用,这很好!
但国家投入巨资支持高技术计划,是否更应该着眼于像基因组这样的、能够带来范式革命的原始创新?
而不是停留在修修补补的【高级技工】层面?”
这话就有些刻薄了,直接将他们的工作贬低为“修修补补”。
不等陈知行回答,一个平静却带着力量的女声响起,是沈婕。
“方教授,”
沈婕抬起眼,目光直接看向他,语气没有任何波澜,“我想请教一个具体问题。
您在申请中列出的那台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高速基因测序仪,在完成您描绘的【范式革命】之前,预计第一年,能产出几项可以实际应用于临床诊断或药物研发的、经得起重复验证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