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熟悉的县城与陌生的家

她知道,在北京,有一个叫做“北斗”的港湾,永远为她亮着灯。

绿皮火车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哐当哐当地行驶了一天一夜,终于抵达了省城。

又换乘长途汽车,颠簸了数个小时候,那座熟悉的、灰扑扑的北方小县城——

平县,终于出现在了视野里。

相比起北京的宽阔马路和高楼,平县低矮的房屋、狭窄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的煤烟味,都让苏想感到一种熟悉的压抑,

但看着姐姐望向窗外那带着眷恋和一丝怯意的眼神,她将这份情绪压了下去。

回到家,那个位于农机厂家属院、只有两间屋子的平房。

母亲王淑芬听到动静迎了出来,看到苏念,眼圈立刻就红了,拉着她的手上下打量,嘴里不住念叨:

“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

态度是前所未有的小心和讨好。

经历了王德贵倒台、丈夫受伤、大女儿病重这一连串变故后,这个曾经强势而苦涩的女人,似乎也被磨平了些许棱角。

父亲苏建国拄着拐杖,站在门口,看到两个女儿,嘴唇动了动,最终只是笨拙地说了一句:“回来了。”

他瘦了很多,脸上刻满了风霜,但眼神不再是以往那种麻木的疲惫,多了些劫后余生的平静。

他的腿伤恢复得不错,虽然落下了点残疾,但至少能自由行动了。

这个家,依旧简陋,甚至因为父亲受伤、失去主要劳动力而显得更加拮据,但气氛却莫名地缓和了许多。

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晚上,母亲做了一顿还算丰盛的饭菜,席间不停地给苏念夹菜,询问她在北京的治疗情况,言语间充满了后怕和庆幸。

她也问起了苏想在北京的学习,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和生疏。

大女儿的病弱和才华,小女儿如今的“出息”和隐隐透露出的不凡,都让这个没什么文化的家庭妇女感到无所适从。

苏想平静地回答着,观察着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家。

她发现,家里墙上贴满了她获得“银河杯”亚军、入选IMO国家队的剪报,

甚至还有那张《中国青年报》上提及他们团队的报道,都被母亲精心地剪下来,贴在最显眼的位置。

夜里,她和姐姐挤在从小睡到大的那张小床上。

苏念因为旅途劳顿和回到家放松的心情,很快睡着了。

苏想却有些失眠,听着窗外熟悉的狗吠和远处火车的汽笛声,思绪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