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的末尾,还有一小行显然是母亲王淑芬强行加上去的字:
“想想,钱收好,买点肉吃。
一个人在外……好好的。”
字迹潦草,带着一种别扭的关切。
家人的信息,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投入她本已不平静的心湖。
父亲的汇款,姐姐的理解与鼓励,母亲那笨拙的、试图修复关系的尝试……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她泣不成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不是她想象中的团圆,甚至充满了伤痕与隔阂,但这一纸信笺,却让她真切地感受到,她并非无根浮萍。
哭了不知多久,窗外的鞭炮声达到了顶峰,预示着新年的来临。
苏想擦干眼泪,将汇款单和信仔细地收好。
她走到窗边,望着被烟花不时照亮的夜空,心中那份孤寂彷徨,似乎被冲淡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复杂、却也更加坚定的力量。
她做了一个决定。
大年初一,凌晨四点。
北京城还笼罩在浓重的夜色和尚未散尽的硝烟味中,气温是一天中最低的时候。
苏想穿戴整齐,围巾帽子包裹得严严实实,踩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了北大校门。
她要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
街上几乎没有行人,只有偶尔驶过的早班公共汽车和骑着二八自行车、穿着军大衣赶去上岗的工人。
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但她心中却有一股火在燃烧。
当她抵达天安门广场时,这里已经聚集了一些人。
有和她一样的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有穿着军装的军人,有外地来的游客,还有带着孩子的北京本地人。
大家都在凛冽的寒风中搓着手、跺着脚,但眼神中都充满了期待。
天色渐渐由墨黑转为深蓝,又透出些许鱼肚白。
当第一缕晨曦划破天际,映照在巍峨的天安门城楼上时,庄严的国歌奏响。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旗护卫队的守护下,伴随着旭日,冉冉升起。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所有人都自觉地肃立,行注目礼。
苏想站在人群中,仰望着那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在雄壮的国歌声里,泪水再次盈眶。
但这一次,不再是委屈和孤独,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自豪与力量。
个人的渺小与国家的宏大,在此刻紧密相连。
她想起了863计划,想起了“科技报国”的理想,想起了姐姐信中的鼓励。
所有的迷茫、委屈和挣扎,在这面旗帜下,似乎都找到了意义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