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过去,轻声说:“我去烧点热水,大家都擦洗一下,换身干净衣服吧。”
这一次,没等苏想动手,李泽川却抢先一步拿起了水壶:“我来。”
他的动作依旧有些生疏,甚至差点被热水烫到,但他坚持着自己接满了水,放到那个老旧的煤气灶上点燃。
那跳跃的蓝色火焰,映在他有些苍白的脸上,仿佛也点燃了他骨子里某些从未被激发的东西。
秘密基地的生活相对规律且安全!
有了稳定的后勤保障,科研攻关重新回到了正轨。
“蜂巢”原型机的开发进入最后的集成和优化阶段,压力依然巨大,但至少不用再为生存发愁。
环境的改善,也让另外两位“脆皮”男大的适应性锻炼得以继续。
周炽不再满足于只做脑力劳动。
他开始主动承担起一些体力活,比如每天帮忙搬运桶装水,甚至跟着基地的战士学习一些简单的设备维护。
虽然他力气依旧不算大,动作也略显笨拙,有一次差点把备用发电机的一个精密阀门拧坏,被何劲松冷着脸训斥了半小时,
但他没有像以前那样嬉皮笑脸地辩解或放弃,而是红着脸,认真地记下了操作要点。
他的变化是外放的,充满了少年人不服输的冲劲。
他还会在休息时,故意在苏想面前展示自己那点可怜的“肌肉”,换来苏想忍俊不禁的笑容,这让他更加干劲十足。
陈知行的转变则更加内敛和“学术”。
他深刻反思了上次在野外因病倒拖累团队的教训。
除了继续用他强大的逻辑推进算法,他开始系统地研究起野外生存、急救知识,甚至包括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
他找何劲松要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和手册,在休息时间默默研读,并用他做笔记的方式,整理出了一套极其详尽的《极端环境科研团队生存保障预案(初稿)》。
当他把这份用工整小楷写就、逻辑清晰的预案拿给苏想看时,苏想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
她看着上面从水源净化到伤口处理,从信号发送到心理疏导的各类方案,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敬佩。
这个男人的关心和担当,总是如此理性!
而李泽川的表现更加让人意外!
他依然用金笔,但记录的是设备耗材清单;依然穿定制皮鞋,却踩着梯子检修通风管道。
某天清晨,苏想看见他正用瑞士军刀修理热水器,旁边摊着俄文版《野战设备维护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