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声张。
而是利用自己负责子课题的便利,系统地、不引人注目地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专门用来精确量化这个“低温预时效”环节的影响!
此时的苏想,早已不是仅依赖【蜂巢】项目经验的雏鸟。
在德国顶尖实验室的淬炼下,她系统掌握了材料表征、相图计算、微观力学等前沿技术,并能将它们融会贯通。
她像一个耐心的猎人,精心布设陷阱,等待着捕获关键的数据。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反复试验和数据积累,
她终于成功地构建出了“低温预时效”关键参数,与合金最终微观组织以及高温持久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
这个模型,不仅完美解释了她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其预测结果也与后续的性能测试高度吻合。
当她把这份厚厚的、分析透彻的研究报告交给施耐德教授时,连这位见多识广的老教授都震惊了!
“苏!这……这太出色了!”
施耐德教授翻阅着报告,激动得手指都有些颤抖,
“你不仅解决了我们当前的问题,你甚至把这个领域的认知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个定量模型的价值,无可估量!”
他当场拍板,将苏想列为这篇注定将轰动学界的论文的第一作者。
这在等级森严的德国研究所,尤其是对一位访问学者而言,是极高的荣誉和认可!
苏想成为了施耐德团队名副其实的核心骨干!
而没有人知道,在她那冷静谦虚的外表下,内心正为那个意外捕获的,关于“低温预时效”的详尽工艺“诀窍”而激动不已。
这正是国内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关键知识!
她成功地,在所有人眼皮底下,撬开了一条缝隙,窥见了核心壁垒后的风景。
苏想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消息,在马普研究所内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一个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突破,本身就足以引人注目!
而随着她与同事们的日常接触增多,一些关于她过去的“故事”,也开始在研究所内悄然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