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川传来的密信像一剂强心针!
让苏想将以“卷王”姿态投入到“凤凰”项目的新阶段——将人工智能与材料基因工程结合的探索中。
这个方向在1991年堪称石破天惊,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她需要处理海量的材料数据,构建复杂的特征提取算法,这对计算能力和数学建模都提出了极致的要求。
即使是苏想,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常常在实验室待到深夜,眼底刚刚淡下去的青黑又卷土重来。
这天,为了优化一个核心的特征筛选算法,她已经连续工作了超过三十小时,眼前满是跳动的代码和扭曲的数据曲线,太阳穴突突直跳。
她揉着额角,决定去研究所的内部数据库检索一下,看看有没有类似思路的论文可以参考,哪怕只是得到一点启发。
她输入了一系列复杂的关键词:
机器学习、材料基因、高通量计算、特征选择、非线性降维。
系统滚动着搜索结果,大部分是她已经读过,或者觉得深度不够的文献。
就在她准备放弃时,一篇标题并不起眼,发表在一年前《计算材料科学》期刊上的论文吸引了她的目光。
论文标题很朴素:
《一种基于信息熵与拓扑不变量的高通量材料数据特征优化框架》。
作者署名:Ethan Stone(伊桑·斯通),单位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苏想带着一丝好奇点开了论文。
起初只是快速浏览,但很快,她的速度慢了下来,眼神从疲惫变得锐利,最后几乎是屏住了呼吸。
这篇论文的核心思想,与她正在攻关的难点,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而且,作者提出的方法更加巧妙!数学基础极为扎实!
他巧妙地运用了信息论和代数拓扑的工具,解决了一个苏想也正在思考的、关于如何从海量噪声数据中提取稳定的特征量的关键问题。
更让她震惊的是,论文中的一些数学推导和引理,其简洁与深刻,让她都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和……挑战。
这个伊桑·斯通,对数学工具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有着与她同等层级、甚至在某些细节处理上更为老辣的理解。
这是一种久违的感觉!
就像在孤独攀登了许久之后,突然在云雾缭绕的山腰,看到了另一个攀登者留下的、清晰而卓越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