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的瓜,是大概一天之后,李泽玉在赵嬷嬷处听来的。
“半年前,林大爷的首饰铺子还开着。出了以假充真的事,被苦主告上了官府。二老爷去帮他平事,不免要喝个酒什么的。”赵嬷嬷知道李泽玉不光是为了八卦,还是为了学习见识才打听,所以说得格外详尽,“那天回家晚了,路上遇到晓丽。那时候晓丽是东府厨房里的短工,是东府厨房的胖嫂的远亲。晓丽给二老爷熬了醒酒汤。一来二去的,就认识了。”
李泽玉没想到事情起因竟如此简单:“就一碗汤?”
赵嬷嬷道:“好姑娘,爷们在外面打拼半点不容易的。何况还有求于人那会儿。得喝多少酒。”
李泽玉不吱声了,心中暗自庆幸,好在自己和家里人不懈努力,稳住了侯府下坠的趋势。
否则的话……过几年,就该轮到李诚李泽凯,没完没了的喝这种憋屈酒了。
赵嬷嬷哪里知道她思潮起伏的,继续道:“晓丽人长得姿色平平,但有一点好处,皮肤白屁股大,一副宜男相。又做一手好菜,把二老爷狠狠笼络住了。恰好过年前后家里事多,今年来拜码头的人也特别多,大老爷二老爷都没几天在家的。大家谁也没留意到二老爷的动静。”
李泽玉道:“奇怪,拜码头多的是找父亲吧。怎么连二叔也扯上了?”
赵嬷嬷摇头:“那我可就不懂了。”
李泽玉要知道的大概知道得差不多了,就又问:“那,她到底几个月了?”
未婚姑娘落落大方的,倒是叫赵嬷嬷不大习惯。还好这段日子赵嬷嬷被李泽玉调理得观念已有所变化,也就是不大习惯罢了,见问起来,就回:“说是四个多月了。那日来府里的时候还没有觉得动,这两天能觉得孩子在肚子里动了。”
李泽玉也不大清楚动不动的区别,凭着常识知道,那是从一团细胞变成了一个生命了。她叹道:“既已能动,自然不能随意打掉。反正我们家也不缺这个饭碗,能多添个小宝宝,也是好的。”
——当然,那是李泽玉自己的想法。
也是大房人的想法。
然而林氏不这样想啊。
她先是跟李谦哭诉了好几场。一开始李谦还心怀愧疚,要钱给钱,要陪伴给陪伴,风花雪月的。但哭的次数多了,李谦就不耐烦了。
那日李谦发了俸,买了两样细巧绫罗回家。先是把贵的提花绫送了林氏,然后粗糙点的平针光面缎子,就给了晓丽。谁知道他前脚去给李母请安,请完安后脚回来,抓到了林氏的大丫鬟锦绣从外头回来。拿住了一问,是送那匹提花绫给岳母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