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缓缓地、极其艰难地将手臂放下,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他闭上眼,深深地、连续地吸了几口冰冷而干燥的空气,强行将翻涌的情绪压回心底那冰冷的深渊,迫使自己重新坐回屏幕前,如同最严苛的程序员,从头开始,一行行地检查代码,寻找那个导致失败的、该死的微小错误。汗水沿着他的鬓角和不自觉咬紧的腮边滑落,一滴、两滴,无声地滴在冰冷的键盘按键缝隙之间,但他浑然未觉,整个世界只剩下屏幕上游走的光标和那串决定成败的代码。
几天后的一个凌晨,基地大部分区域陷入沉睡,人工智能主控系统也处于模拟的、能耗最低的运行维护时段,外部数据流量降至谷底。林峰知道,根据他的推算,这是他等待已久的、风险相对最低的窗口期。
他首先进行了一次例行公事的、覆盖范围颇大的数据备份操作,这是他早已为可能因使用新工具而产生的、难以解释的数据访问所准备的又一道烟雾弹和事后解释的借口。然后,他调出了那份经过无数次修改、锤炼和加密的、准备发送的信息数据包。里面包含了他对劳伦斯·陈美第奇艺术基金会圣约柜私人银行之间潜在关联的最新分析与推断,简要汇报了派系虽受挫但仍在暗中活跃、伺机而动的迹象,并再次以最强烈的措辞,强调了集团最高核心与父亲林卫东牺牲案件之间可能存在直接、致命关联的紧迫性与严重性。
信息包最终准备就绪,处于待激发状态。接下来,是最关键、也最危险的一步——物理配对。他不能再被动等待下一次不知何时才会到来的例行维护,那太被动,变数太多。他必须主动出击,创造一个机会。
他以幽灵通道核心加密链路监测到间歇性不明高频干扰,疑似外部探测,需立即进行物理层诊断与屏蔽加固为由,提交了最高优先级的设备紧急检修申请。这个理由基于他之前那份已获批准的安全升级方案的框架,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技术依据,而且直接涉及集团核心资产的安全,很快便越过了常规审批流程,得到了系统的自动化快速批复。
不到一小时,还是那名表情刻板、眼神缺乏光泽的年轻技术人员,在亲自的陪同下,提着工具箱匆匆赶到了分析室。
情况紧急,一切从简。技术人员没有任何寒暄,迅速得到林峰的口头授权后,便动手打开那台庞大信号分析仪的厚重金属外壳,露出内部错综复杂的电路板和接口,开始连接专用的便携式诊断终端。林峰站在一旁,面色凝重,用技术性极强的语言描述着那套他虚构出来的现象,语速平稳,细节丰富,听起来毫无破绽。然而,他的眼神却如同最精密的计时器和扫描器,隐藏在平静的表象之下,捕捉着技术人员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设备内部的每一个结构细节。
当技术人员根据诊断提示,需要更换一个位于设备最深处、恰好紧邻那个特定量子接口的备用滤波板卡时,期待已久的机会终于降临。技术人员不得不侧身,几乎将大半个上身探入复杂的设备内部,视线被层层叠叠的线路和板卡完全阻挡,而则尽职地守在稍远一点的入口处,目光扫视着整个分析室。
就在这一瞬间,林峰动了。他的身体保持着面向技术人员的姿势,空着的左手却看似无意地、极其自然地扶在了分析仪冰凉的外壳上,仿佛是为了支撑身体或者更清晰地观察内部。就在手掌接触外壳的刹那,他的小指以一个极其刁钻、反关节的角度,精准而迅速地按下了外壳内侧一个几乎与金属纹理融为一体、肉眼难以分辨的、微小的物理按钮——那是他之前反复研究设备内部结构图纸时,发现的用于工厂级调试与校准的隐藏接口激活开关。
几乎感觉不到的、极其轻微的震动从指尖传来,细微得如同心跳。隐藏在系统底层协议栈中的配对程序被瞬间触发,与那个特定的物理接口完成了闪电般的、一次性的量子密钥同步与绑定。整个过程在百分之一秒内完成,没有光线泄漏,没有声音响起,没有电磁波动异常,只有林峰自己能通过那几乎不存在的触感反馈,确定指令已被执行。
技术人员毫无所觉,费力地更换完板卡,进行快速检测后,表示可能源于近期太阳活动异常引发的电离层扰动,设备本身硬件并无故障。然后,他熟练地收拾好工具,在的监视下,面无表情地离开了分析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物理配对,成功!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步,也是将假设变为现实的临门一脚——激活发送。
林峰回到操作台前,感觉自己的心跳如同沉重的鼓点,在寂静的分析室里敲响,血液奔流的声音在耳膜内鼓噪。他再次最后一次确认了信息包的完整性与加密状态,检查了系统底层资源占用情况,深吸一口气,将全部的精神、意志与力量,都凝聚在那根即将按下虚拟确认键的食指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