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隔空配合

第一百二十一章 隔空配合

陈曦提供的技术支持和情报分析,像一束微弱但精准的探照灯光,刺破了笼罩在“狮王”集团之上的部分迷雾,为我指明了下一步侦查的方向。然而,这束光也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所处环境的险恶——每一步都可能是陷阱,每一次数据传输都可能引来灭顶之灾。

“特种电容,批次73A”在一周后的常规物资补给中,悄无声息地混在一堆电子零件里送达了我手中。那枚伪装成岩石碎片的微型信号嗅探器,入手微凉,质地粗糙,与真正的碎石几乎无异。我将其小心藏匿在工具包最隐蔽的夹层里,如同怀揣着一枚可能引爆一切的炸弹,又像是握住了唯一能通向光明的蛛丝。

与此同时,我对“赤道”系统的渗透计划也开始悄然进行。这需要无比的耐心和精细的操作。我不能直接攻击系统核心,那无异于自投罗网。我的策略是,利用“猎隼”作为技术维护官的权限,在日常的系统优化、日志清理和漏洞扫描过程中,埋下后门和监控脚本。

这个过程如同在悬崖边绣花。我的分析室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屏幕上流动的代码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生死博弈的棋子。每一次敲击键盘,都伴随着心跳加速的紧张。我必须模拟“猎隼”应有的操作习惯,同时将陈曦那边提供的、经过精心伪装的探查程序,像病毒一样一点点植入系统的毛细血管。

陈曦在另一头,与我进行着这场无声的隔空配合。她不再通过实时视频联络,那太过危险。我们改用了一种更加隐蔽、延迟更高的通信方式——利用“赤道”系统内部某个已被她反向工程并控制的、用于推送非关键性系统更新的次级信道,传递加密的指令和数据碎片。

这些指令通常伪装成系统日志摘要、性能报告或者无关紧要的配置更新。只有我能识别出其中隐藏的标记和经过分割、混淆的关键信息。这要求我们之间有极高的默契和信任。

【日志序列号L7K3异常,关联信道流量波动超出阈值3.7%。建议深度扫描节点XG-11至XG-15区域。】——一条看似普通的系统警报,经过解密后,意思是:发现独立子信道在XG坐标区段有活跃迹象,重点探查。

【性能报告:内存占用率在UTC 03:00-04:00间存在周期性峰值,疑似背景进程‘守护者’资源泄露。已提交补丁‘清道夫v1.2’。】——这意味着:监测到凌晨特定时段有高优先级数据传输,怀疑与“摇篮”有关。已准备好伪装成系统补丁的监控程序,等待合适时机部署。

这种交流方式,冰冷、高效,充满了技术术语的壁垒。我们仿佛两个隔着厚重防护服在核污染区作业的工程师,只能通过仪器读数和简短的指令沟通,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唯一能感受到的,是通讯链路那头传来的、支撑着彼此坚持下去的坚定意志。

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分析室里,对着三块巨大的显示器,屏幕上流动着绿色的数据瀑布。外界看来,“猎隼”技术官正废寝忘食地优化着集团的“神经中枢”,其敬业精神令人赞叹。只有我自己知道,在这平静的表象下,正在进行着多么凶险的较量。

“岩石”偶尔会推门进来,给我带来食物和水,看着屏幕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代码,他会摇摇头,嘟囔一句:“你们这些玩电脑的,看得我头晕。”然后放下东西离开。他的到来每次都让我心惊肉跳,生怕他看出任何端倪。我必须在他进来的瞬间,迅速切换屏幕显示内容,或者用极其自然的动作掩盖住正在进行的敏感操作。这种时刻,精神紧绷到了极致,后背的肌肉都会下意识地收缩。

“账本”那边的人也来过几次,以“系统安全审计”的名义,检查操作日志和访问记录。他们像幽灵一样,无声无息地出现,眼神锐利如鹰,问题刁钻刻薄。我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用提前准备好的、无懈可击的技术解释来应对,同时暗中祈祷陈曦帮我伪造的操作日志能够瞒天过海。每一次应对,都像在刀尖上行走,冷汗浸湿内衫。

压力不仅来自于外部,更来自于内心。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伪装状态,让我的睡眠质量糟糕透顶。噩梦变得更加频繁和具体,有时是“夜莺”在数据流中沉浮,向我伸出手;有时是陈曦在屏幕那头被汹涌的代码吞噬;有时是我自己被“赤道”系统识别出来,无数的红色警报闪烁,整个基地的武装人员向我涌来……

右手掌心的旧伤,成了我精神压力的晴雨表。疼痛发作得越来越频繁,程度也越来越剧烈。有时在深夜被痛醒,看着窗外缅北边境清冷的月光,我会感到一阵阵深入骨髓的孤独和彷徨。那个叫林峰的警察,他的信念、他的情感,是否正在这无尽的数据深渊和血腥现实中,被一点点磨蚀?

唯一的慰藉,或许就是在那冰冷的数据传输中,偶尔能捕捉到的一丝属于陈曦的“痕迹”。比如,在某次传递的加密指令中,夹杂了一个极其微小的、不属于协议规范的校验码错误,那是我和她当年在警校技术攻关时,她独有的一个习惯性小失误。又比如,某条系统性能报告的语气,偶尔会流露出一丝极其细微的、属于她的执拗和较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微不足道的“痕迹”,像黑暗中闪烁的萤火,虽然微弱,却足以提醒我,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遥远的后方,有一个人,正以她自己的方式,与我并肩而行,理解着我的处境,支撑着我的信念。

机会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来临。

缅北的雨季尚未完全过去,突如其来的暴雨如同天河倾泻,猛烈地冲刷着山林和基地建筑。狂风呼啸,雷声滚滚,密集的雨点砸在金属屋顶和窗户上,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这对于我的行动来说,是绝佳的天然掩护。恶劣天气会影响部分外部监控探头的效能,巨大的环境噪音也能掩盖任何可能的不寻常声响。

更重要的是,陈曦那边传来信息:【“守护者”进程异常活跃,数据吞吐量激增。疑似大规模数据传输窗口。建议立即部署“清道夫”。】

“摇篮”在行动!在这个暴雨之夜,他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数据交换或样本状态同步!

机不可失!我立刻行动起来。

首先,我切断了分析室与主网络的物理连接(我有这个权限,以进行“隔离环境下的深度杀毒”为借口),只保留了一条经过我伪装的、通往外部特定中继站的备用链路。这是为了防止我的操作被“赤道”主系统实时监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