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核心机密

第一百六十五章 核心机密

雨水在返回途中未曾停歇,密集的雨点敲击着车顶,声音从先前如同晋升仪式的阴郁鼓点,逐渐演变为一种持续不断的、令人心神不宁的白噪音。它不再为任何仪式伴奏,而是化为了背景里永恒的威胁低语。回到那间被消毒水气味统治的病房,脱下那身仿佛浸透了宴客厅里雪茄、威士忌与无形权力博弈气息的深灰色西装,我并未感到丝毫卸下重负的轻松。那身西装如同第二层皮肤,其下蕴含的危机已深入骨髓。右手的旧伤处,那沉甸甸的、如同烙印般的灼痛感并未因环境的转换而消退,反而在寂静中愈发清晰,它不再仅仅是过往伤痛的提醒,更像一个精准的警报器,在我触碰禁忌时发出尖锐的共鸣。

杨建国在我回来后不久便如同幽灵般出现,他没有带来任何形式的宽慰或询问,而是直接递过来一个轻薄的、没有任何标识的加密存储器,他的眼神比窗外的雨幕更加深沉,指令简洁得如同手术刀:“‘山魈’麾下,‘凯旋门’项目,境外资金池,优先梳理。注意里面的‘嵌套结构’和‘异常节点’。”

“凯旋门”。一个充满了历史胜利意味,在此处却显得无比讽刺的代号。我将存储器接入那台经过特殊处理的笔记本电脑,冰冷的幽光再次亮起,映照着我毫无表情的脸。文档里是经过初步筛选、却依旧庞杂得令人头晕目眩的数据流:通过数十个分布在离岸天堂的匿名账户流转的资金记录,数字庞大到足以撼动小国经济;错综复杂的股权关联图,像一张精心编织的蛛网,连接着维京群岛、开曼群岛等地一批批只有编号没有实质的空壳公司;还有一些被刻意模糊处理的物流信息碎片,隐约指向东南亚几个特定的、以监管松弛着称的港口和自由贸易区。

这些信息,如同被人故意打散后混杂在一起的、来自不同拼图的碎片,色彩斑斓却毫无头绪,且明显经过高阶的模糊和干扰处理。这既是“山魈”给我下的第一个、也是意料之中的绊子——用一堆看似无法理清的头绪来消耗我的精力,等待我在焦头烂额中出错,看他期待的笑话;同时,这无疑也是佛爷冷酷的考验——他要看看我这个被临时摆上棋盘的“要子”,是否真有能力从这片精心布置的数据迷雾中,开辟出一条可行的路径,证明自己具备被进一步利用的价值。

接下来的几天,我几乎将自己完全封闭在这个苍白的病房空间里。白天,我依旧是那个配合医生进行各项复健检查、表情温和、动作略显迟缓的伤员,完美地扮演着伤愈者的角色。然而,当夜幕降临,病房陷入一片死寂,只有仪器指示灯发出微弱光芒时,我便彻底撕下这层伪装,化身“陆文轩”。那台笔记本电脑屏幕散发出的幽蓝光芒,是我通往那个黑暗帝国核心地带的唯一窗口,也是我进行无声战争的阵地。我调动了“陆文轩”这个身份所能合理拥有和理解的一切商业知识、金融逻辑和灰色地带的行事经验,像一头在最黑暗丛林中生存的、嗅觉敏锐的猎犬,在这片浩瀚而危险的数据海洋里,屏息凝神地追踪着那些细微的、不和谐的波纹,寻找着逻辑链条上的裂痕。

渐渐地,一些隐藏在深处的脉络开始浮现。我注意到,有几笔账面记录为“采购特种原材料”的大额款项,其最终的、经过多层跳转的流向,与几家在国际刑警组织档案中被标记为与地下军火贸易存在高度关联的皮包公司,存在着极其隐秘却又无法完全抹除的财务勾连。另一条看似独立运作、用于“支付高额运输及安保费用”的资金链,其周转的周期模式、中间经手的关键节点,与已失踪的“周先生”此前负责的、那条被“黑隼”精准攻击后陷入半瘫痪的南洋线残余部分,存在着惊人的时间吻合度和操作手法的相似性。这些发现像冰冷的毒蛇,沿着我的脊椎悄然爬升,让我后背瞬间沁出冷汗——“山魈”的业务触角和野心,远比表面上看起来的更为复杂、危险和没有底线。他不仅牢牢掌控着毒品帝国的命脉,其隐秘的触手可能已经贪婪地延伸至利润同样惊人的军火贸易领域,甚至,他可能正在佛爷的眼皮底下,不动声色地尝试整合、吸收“周先生”留下的、看似已被废弃却仍具潜在价值的渠道资源。

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账目不清或管理混乱,这是通往更黑暗、更血腥深渊的门径,是权力野兽张开獠牙的阴影。

就在我屏住呼吸,试图将这些危险的碎片拼凑成一个更具象、更清晰的图景时,佛爷的第二次召见,在一个看似平静的午后,再次悄然而至。没有雨幕的掩护,炽烈的阳光透过车窗玻璃,在车内投下明亮的光斑,却奇异地带不来丝毫暖意,反而像探照灯一样,将一切暴露无遗。

这一次,地点依旧是那间令人压抑的书房。熟悉的檀香与陈旧书卷的气味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佛爷独有的权力气息。然而,室内的氛围却与我初次踏入时截然不同。佛爷没有像往常那样安坐于巨大的红木书桌之后,而是站在一幅几乎占据整面墙壁的、气势磅礴的水墨画前,画中是云雾缭绕、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他负手而立,背影对着门口,仿佛一位正在审视自己江山的帝王,沉静中蕴藏着无上的权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过了?”他没有回头,声音平稳地传来,穿透了书房内凝滞的空气。

“看了一些,佛爷。”我站在他身后不远不近的位置,恭敬地回应,声音控制在恰到好处的范围内,“‘凯旋门’项目……水下的暗流,比表面上看到的,要汹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