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证据保护

第二百一十三章 证据保护

希望,如同黑暗中骤然划过的流星,短暂却耀眼。老严和陈曦几乎同时传来的捷报——锁定王振雄藏匿证据的山区岩缝坐标、发现张海可能埋藏物品的废弃护林站——让我几乎要从病床上跃起。那感觉,就像在无边无际的黑暗泥沼中跋涉了太久,终于触碰到了坚硬的、通往彼岸的基石。

然而,这股灼热的兴奋感仅仅持续了不到三秒,就被一股更深沉、更冰冷的寒意瞬间覆盖、吞噬。

“速断”。

这两个字如同淬了冰的诅咒,再次在我脑海中尖锐地回响。

我们找到了证据的藏匿点,这固然是天大的突破。但对手呢?那个下达“速断”指令的、隐藏在缅北或更深处的阴影,他会坐以待毙吗?王振雄、张海,这些身居“保护伞”网络关键节点的人物,他们自己呢?在感受到风声鹤唳之时,他们难道不会本能地去检查、转移甚至销毁那些足以让他们万劫不复的罪证?

找到证据,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在这些证据被察觉、被破坏之前,安全地、完整地、合法地将它们取回并保护起来,才是真正决定胜负的关键。这就像在雷区中发现了宝藏,每一步的靠近,都可能引爆致命的陷阱。

“证据保护……”我喃喃自语,这四个字此刻重若千钧。它不仅仅是技术操作,更是一场心理博弈,一次与时间、与隐藏对手的极限竞速。

我几乎能想象到,此刻的王振雄,或许正坐在他那间宽敞明亮的副厅长办公室里,表面波澜不惊地处理着公务,实则内心早已警铃大作。李志斌的失联、那条未发出的警示信息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都会像毒蛇一样噬咬着他的神经。他会不会突然心绪不宁,决定立刻去那个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山里”,查看他的“保命符”是否安然无恙?甚至,他可能已经启动了毁灭程序?

不能再等了!必须立刻行动,但同时,必须确保行动万无一失!

“严队!”我几乎是吼着接通了与老严的加密通讯,声音因极度的急切而显得有些失真,“坐标已经确认,但情况万分紧急!我怀疑对方可能已经警觉,甚至可能正在赶往藏匿点,或者远程启动了销毁装置!行动必须立刻开始,但绝不能莽撞!”

老严显然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呼吸粗重:“我明白!两支行动小组已经集结完毕,随时可以出发!山区那边我亲自带队,护林站由副队长小刘负责。装备方面,除了常规的取证工具,还携带了信号屏蔽仪、金属探测器和简易排爆设备。你看还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

我的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着,将所有可能的风险和应对策略在脑中快速过筛。

“首先,行动绝对保密,知情范围压缩到最小。参与行动的人员,必须是你百分百信任、政治绝对可靠的同志!出发前,所有人的通讯设备统一保管,使用绝密频段的对讲系统,并保持静默。接近目标区域后,立即开启大范围信号屏蔽,隔绝一切可能的远程监控或引爆信号!”我语速极快,条理却异常清晰。

“已经按最高标准执行。人员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老同志,设备也已就位。”老严确认道。

“其次,接近藏匿点的方式必须隐蔽。”我继续部署,目光死死盯着屏幕上那两个被标记出来的、仿佛散发着不祥气息的坐标点,“山区那边,不要开车直接到岩缝附近。在距离目标至少三公里外弃车,徒步穿越山林,利用植被掩护接近。护林站那边同样,车辆停在远处,人员分散潜入。绝对不能让任何人发现我们的行动!”

“明白,已经规划好了隐蔽接近路线。”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我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凝重,“找到证据后,如何处理和保护。”

我顿了顿,整理了一下思绪,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滴水不漏:“一旦发现目标物品——无论是王振雄的笔记本电脑,还是张海的存储盒——首先,不要急于移动!由随行的技术专家,使用便携式高清摄像设备,进行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录像,记录证据在原位的原始状态、周围环境、以及任何可能存在的微小痕迹。然后,在录像监控下,由专家佩戴无菌手套,小心提取。提取过程也要全程录像!”

“取证流程已经反复演练过,保证规范。”老严回应。

“提取之后,立刻在现场进行初步的、非破坏性的物理保护和加密。”我的思维进入了最缜密的战术规划状态,“针对王振雄可能使用的特制笔记本电脑,找到后,立即将其放入特制的法拉第屏蔽袋中,隔绝一切无线信号,防止可能存在的位置追踪或远程自毁程序被激活。然后,将整个屏蔽袋放入防震、防潮、防磁的专用证据保管箱,上锁,贴上一次性封条,由你亲自保管钥匙。”

“法拉第袋和证据箱都已准备妥当。”

“针对张海可能埋藏的存储盒或其他实物证据,同样使用专用证据袋封装,贴上封条。所有封条必须编号,并由至少两名行动队员共同签名确认。”我补充道,不放过任何细节,“最重要的是,证据一旦入手,绝不能停留!立刻按照预定路线撤离!撤离路线必须与接近路线不同,并且安排预备方案,以防万一被跟踪或拦截。”

小主,

“撤离路线已经规划了三条,随时可以切换。”老严的语气充满了实战经验带来的沉稳。

“还有,”我想起了陈曦之前提到的、那个与王振雄进行线下交接的边境匿名号码,“在你们行动的同时,我会让陈曦全力监控王振雄以及那个边境匿名号码的实时位置和通讯状态。一旦发现他们有异常动向,尤其是向藏匿点方向移动,我会立刻通知你们,必要时……可以放弃证据,优先保证人员安全!”

最后这句话,我说得异常艰难。放弃证据,意味着可能永远失去将王振雄绳之以法的关键铁证。但同志们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

老严在那边沉默了一下,显然也明白这个决定的重量。“……明白。我们会见机行事。”

“最后,证据成功取出后,不能直接送回常规的证物室或指挥部。”我说出了最关键、也最让我担忧的一环,“我怀疑,我们的内部……可能并不完全干净。王振雄能潜伏这么久,张海能顺利脱身,绝不仅仅是他们两人的能力。那个‘保护伞’网络,可能还有我们未知的触角。”

这是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可能。如果证据在运送或保管过程中,被内部的“自己人”调包或破坏,那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你的意思是?”老严的声音也凝重起来。

“建立一条绝对安全的、点对点的证据传递和保管链。”我斩钉截铁地说,“证据取出后,由你亲自押运,选择一条无法被预测的路线,直接送往……部里X直属技术鉴定中心的地下绝密室。我会提前与部里最高层的、绝对可信赖的领导沟通,启动‘熔炉’应急程序,开启最高权限的物理隔离保管库。所有接触证据的人员,必须经过双重审查,全程在无死角监控下进行交接。在最终鉴定结果出来、并形成无法篡改的数字化档案之前,原始证据不得离开保管库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