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三天,113师的军营里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备战景象。
战士们忙着检查武器——步枪擦得锃亮,刺刀磨得锋利,迫击炮的炮管被反复校准;后勤队的战士们从仓库里搬出何大清提前从农场商城兑换的物资:防寒性能极佳的棉大衣、能快速止血的急救包、高热量的压缩饼干,还有几门轻便的无后坐力炮,这些“特殊物资”被悄悄分发到各连队,何大清只叮嘱一句:“用好这些家伙,多杀敌人,少流血。”
战前动员大会上,何大清站在高台上,身后是鲜红的志愿军军旗。
他看着台下三千余名战士,他们中有的是从东北打到北平的老兵,有的是刚入伍不久的青年学生,此刻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坚定。
“兄弟们!”何大清的声音穿透寒风,“美军把炸弹扔到了咱们的土地上,把枪口对准了咱们的同胞!现在中央命令咱们入朝,咱们要做的,就是把他们赶回去,让他们知道,中国人不好惹,新中国不好欺!”
“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士们的呐喊声震得营地上的积雪簌簌落下。
老兵王二柱拍着胸脯喊道:“师长!俺这条命是您从鬼子手里救的,这次入朝,俺还跟您冲在最前面!”
年轻的新兵小张,刚满18岁,眼里闪着泪光:“俺爹是南京大屠杀里没的,这次俺要替爹报仇,替所有死在侵略者手里的同胞报仇!”
何大清走到战士们中间,一一握过他们的手,掌心传来的温度,是信任,更是决心。
他知道,这一去,前方是枪林弹雨,是未知的牺牲,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因为他们身后,是家乡的爹娘,是北平的四合院,是整个新中国的和平。
出发前的夜晚,何大清坐在指挥部里,给吕清心写了一封简短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