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军部述职

1953年2月的北平,春寒尚未完全褪去,前门火车站的广场上却已是人声鼎沸。

何大清乘坐的军用专列缓缓驶入站台,车轮与铁轨摩擦发出的“哐当”声,在他听来却不及“回家”二字来得滚烫。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却熨烫平整的志愿军军装,肩章上的星徽被硝烟磨得有些黯淡,胸前别着三枚军功章——那是上甘岭、汉城、铁原三场硬仗换来的荣耀。

手里紧紧攥着一个深蓝色文件包,里面装着113师两年多的作战总结、牺牲战士名单、留守战友的工作对接方案,还有一本磨得卷边的笔记本,记满了他随时记下的战术反思。

“何师长!这边!”站台角落,军部参谋小李举着一块写有“113师何大清”的木牌,快步迎了上来。

他是何大清的老部下,之前因伤提前回国,如今在军部任职,特意被派来接人。

何大清握了握他的手,指尖触到对方温暖干燥的掌心,才真切感受到“已回祖国”的踏实。

“军部那边都安排好了?”他声音略带沙哑,是长期在寒风中指挥作战留下的痕迹。

“都妥了,王军长特意交代,您一到就直接去军部,他在办公室等您。”小李接过他手里的文件包,又递上一件厚实的棉大衣,“北平比朝鲜暖和,但风硬,您路上穿。”

两人坐上军部的吉普车,沿着长安街一路向西。

车窗外,北平的街道已不复战前的萧条:有轨电车叮当作响,载着穿着蓝布工装的工人、背着书包的学生。

路边的店铺挂着崭新的招牌,粮店、布店、百货公司门口排着长队,透着浓浓的烟火气;远处的工厂烟囱冒着袅袅白烟,那是何雨阳所在的第三工业部推动的工业建设成果。

军部设在一座老式四合院内,原是民国时期的官员府邸,如今被改造得庄严肃穆。朱红色的大门敞开着,门口的卫兵见到吉普车,立正敬礼,眼神里满是对英雄的崇敬。

走进院内,青砖铺就的甬道两侧种着松柏,枝干挺拔,像是列队的士兵;墙上刷着“建设强大国防,守护和平家园”的红色标语,字体遒劲有力。

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来来往往,手里抱着文件、图纸,脚步匆匆却井然有序。

两年多的战争让军部的氛围始终紧绷,如今停战,大家脸上多了几分轻松,却依旧保持着军人的严谨。

小李领着何大清走到二楼最东侧的办公室,轻轻敲了敲门。

“进!”里面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正是军部王军长。

推开门,王军长正坐在办公桌后看文件,见到何大清,立刻站起身,大步迎了上来。

他比何大清年长五岁,两鬓已有些斑白,却依旧精神矍铄。

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王军长拍着他的后背,力道大得能感受到军人的热忱:“大清!你可算回来了!彭总在朝鲜时就跟我念叨,说你是个能打硬仗、会带队伍的好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