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的时光,像指缝间的沙,流逝得飞快。对于王石安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重若千钧。
弟弟王望祖车祸住院的那一个多月,在他原本紧锣密鼓的学习日程上,撕开了一道巨大的缺口。
重返校园,面对的是堆积如山的试卷和已然推进到深水区的新课程。
物理的电磁学、数学的圆锥曲线、化学的有机王国,每一座堡垒都需要他投入加倍的时间和精力去攻克。
最初的几天是混乱和焦虑的。他试图熬夜刷题,试图压缩一切休息时间,但疲惫如同潮水,很快淹没了效率。
班主任老陈看出了他的焦灼,在一个晚自习后把他叫到办公室,没有过多责备,只是将一份由各科老师共同整理的核心知识点和典型例题集推到他面前。
“石安,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别想着一步登天,先把这些最核心的‘骨架’搭起来,血肉再慢慢填充。时间紧,就要更讲究方法。”
这番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王石安。他意识到,盲目的勤奋只是自我感动,精准的努力才是关键。
就在这时,林晓梅和周明发挥了上学期的承诺,一起进步的精神,对王石安伸出了援手。
林晓梅将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物理和数学笔记借给他抄录,在那些王石安缺席的课程旁,都用红笔细心地标注了老师的讲解思路和易错点。
周明则发挥他善于归纳和插科打诨的特长,在课余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帮王石安理解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和语法结构,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
三个人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学习同盟。
晚自习,王石安面对一道综合了电磁感应和能量守恒的物理大题,思路卡壳。他反复演算,草稿纸上密密麻麻,却总在某个关键步骤出错。
林晓梅察觉到他焦躁地反复翻书,便轻轻递过自己的笔记本,指尖点在一行用红笔标注的公式旁:
“安哥,试试从这里切入,老师讲过,这是解这类题的‘钥匙’。”
王石安按提示尝试,果然豁然开朗。他感激地看向林晓梅,周明也凑过来,三人就几种解题思路小声讨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