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安将包含楚薇信息的情报发出后,并未在招待所里枯坐等待指示。
刘队长的警告言犹在耳,但他深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完全被动等待只会错失良机。
他决定采取一种更隐蔽、更安全的方式,继续从外围感知这片区域的“脉搏”。
他不再靠近红光厂,而是以招待所为圆心,扩大了自己的活动范围。
他骑着那辆叮当作响的破自行车,像个真正找活干的散工,流连于更远处的几个劳务市场、小吃摊和廉价旅馆。
他的搭讪更加随意,话题也更加分散,从工价、住宿到本地八卦,绝不显露出对某个特定地点或人物的过度兴趣。
“老板,听说西头那边的物流园最近在招夜间装卸的?钱多点儿?”
“大姐,这附近哪家小旅馆便宜又干净?刚来,还没找到地儿落脚。”
“师傅,修车手艺真不错!这老城区路况复杂,您这儿见的人多,有啥稀奇事没?”
他像一只耐心的蜘蛛,编织着一张无形的情报网,捕捉着空气中最细微的震动。这些看似无用的闲聊,经过他专业头脑的筛选和整合,逐渐勾勒出这片区域更丰富的社会图景:人员流动的规律、一些小道消息的传播途径、以及哪些地方是信息交汇的节点。
第三天黄昏,王石安在一家面馆吃面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来自刘队长的加密信息,内容极其简短:
“讯号已捕获,频段特殊,非民用。厂区东南角,夜有微光。静默,待命。”
王石安的心脏猛地一缩,随即恢复平静。
“讯号已捕获”:说明警方确实部署了技术监控,并且已经有了发现。这印证了他的判断,警方并非没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