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遗言の灯

阿福的呼吸骤停!

不能再等了!被发现是迟早的事!与其像老鼠一样被揪出来杀死,不如……赌一把!赌这个男人对吉良晴夫人的那一丝敬意,赌这敬意能换回一线生机!

求生的本能和对吉良晴复杂情感的驱使,让她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勇气。就在可儿才藏的手指即将掀开木盖的千钧一发之际,阿福用尽全身力气,不顾一切地透过水面和木盖的缝隙,发出了一声尖利得变了调的嘶喊:

“不要碰——!那是夫人的骨灰!!”

声音因为恐惧和浸在水里面显得闷哑、扭曲,却如同鬼魅的尖叫,在这厮杀的间歇异常清晰地炸开!

可儿才藏的手猛地僵在半空,脸上瞬间布满惊疑!他霍然转身,锐利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视周围燃烧的废墟,试图找出声音的来源。是幻听?还是……

“唔……!”

榻上,阿福猛地弹坐起来,胸口剧烈起伏,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额头上全是冰冷的汗珠。刚才那声梦中的尖叫似乎还残留在喉咙里,带着火辣辣的痛感。

“做噩梦了?” 身边传来赖陆带着睡意的、有些沙哑的声音。一只温暖有力的手臂揽住了她仍在微微颤抖的肩膀,将她重新带入一个坚实的怀抱。羽柴赖陆似乎并未完全清醒,只是习惯性地安抚着。黑暗中,他带着胡茬的下巴轻轻摩挲着她的额角,然后,一个轻柔而干燥的吻落在了她的额头。

“睡吧,” 他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模糊的赞许,仿佛在评价梦中的某个片段,“……你对我母亲忠心可嘉。”

这三个字像羽毛一样轻轻落下,却让阿福浑身一颤。赖陆……他听到她的喊声了?还是只是梦呓间的巧合?巨大的不安和愧疚瞬间淹没了她。她竟然在梦里,借着维护吉良晴的骨灰来求生……

“殿下……妾身失仪了。” 她慌忙低下头,将脸埋在他胸前,声音带着未褪的惊悸和深深的歉意,“吵醒您了……请恕罪。”

赖陆似乎又咕哝了句什么,手臂收紧了些,呼吸渐渐重新变得均匀绵长,似乎又睡去了。

可阿福却再也无法入睡。黑暗中,她睁大眼睛,吉良晴临死前可能经历的种种——伏见城的大火、步步紧逼的敌人、那冰冷而决绝的眼神……一幕幕不受控制地在她脑海中翻腾起来。那个梦,是如此真实,真实得让她心口发紧。那份忠诚,究竟是对逝者的维护,还是……对自己未能尽责的愧疚的补偿?而赖陆那句无心的“忠心可嘉”,又像一根刺,扎进了她心底最柔软、最不安的地方。

而后阿福在黑暗中睁大了眼,贪婪地借着窗外透进的微弱月光,描摹着身边男人的轮廓。羽柴赖陆的长睫在眼睑下投下柔和的阴影,平日里锐利如鹰的眸子紧闭,让他看起来竟有几分罕见的、不设防的稚气。他线条分明的嘴唇轻轻抿着,似乎连在睡梦中也在思虑着什么。半梦半醒间,他无意识地又凑近,在她额角印下一个带着温热呼吸的、干燥的轻吻,另一只手则习惯性地、有节奏地轻拍着她的后背,仿佛在安抚一个受惊的孩子。

阿福的心尖一颤,悄悄伸出手,将他那只骨节分明、修长如玉箸般的手轻轻握住,牵引着,小心翼翼地贴放在自己微凉的心口。他的手掌温暖而干燥,带着习武之人特有的薄茧,此刻却像一块暖玉,熨帖着她慌乱的心跳。她用力抱紧这只手,仿佛要从中汲取一丝对抗回忆寒潮的力量。然而,这温暖却像一把钥匙,猝不及防地打开了那扇她试图永远封存的、关于吉良晴死亡当天的记忆之门——这不是梦,是真实发生过的、冰冷的现实。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瞬间将她淹没。

那天,伏见城的西丸暖阁,气氛与此刻的静谧截然相反,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内府德川家康,也是这样抱着刚刚被吵醒、面色苍白却强自镇定的吉良晴。不同的是,家康的脸上没有赖陆此刻的安宁,只有一种风雨欲来的阴沉。

阿福当时正跪在廊下,屏息侍立,连大气都不敢出。突然,一阵急促到近乎慌乱的脚步声打破了沉寂!鸟居元忠,那个素来以刚毅沉稳着称的“鬼元忠”,竟连通报都等不及,直接“噗通”一声跪倒在廊下,额头重重磕在木地板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殿下!殿下!” 元忠的声音带着哭腔,是真正意义上的、混杂着恐惧和绝望的哭喊,“军心……军心不稳啊!城外流言四起,言……言福岛赖陆已破河越,正朝伏见杀来!将士们……将士们恐有哗变之虞!请殿下速速定夺!”

暖阁内,家康的眉头瞬间拧紧,狐疑的目光如利剑般射向鸟居元忠:“哗变?元忠,究竟发生了何事?细细报来!” 他怀中的吉良晴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醒,长长的睫毛颤抖着,睁开了眼,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惶。

鸟居元忠却只是伏地痛哭,语无伦次:“臣……臣也不知详情,只知各营躁动,压……压不住了啊殿下!再迟恐生大乱!”

家康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他明显对元忠这含糊其辞、只知哭泣的奏报极为不满,尤其是还惊扰了怀中的吉良晴。他狠狠地瞪了鸟居元忠一眼,那眼神冰冷刺骨。随即,他深吸一口气,竟毫不犹豫地解下了自己随身佩戴的短刀,看也没看,直接塞给了跪在门边的阿福。

“阿福,” 家康的声音低沉而不容置疑,每个字都像淬了冰,“我离开片刻。你守在此处,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胆敢靠近此门一步,格杀勿论!” 他的目光在阿福脸上停留了一瞬,带着一种近乎托付重任的决绝。

阿福当时心都跳到了嗓子眼,双手颤抖着接过那柄还带着家康体温的沉重短刀,深深俯首:“是!奴婢誓死守护夫人!”

家康最后看了一眼强作镇定、但指尖已微微发白的吉良晴,终是毅然转身,随着仍在啜泣的鸟居元忠大步离去,身影迅速消失在廊道尽头。

家康一走,阿福立刻捧着短刀起身,几乎是手脚并用地爬进暖阁内。“夫人!快!奴婢伺候您更衣!” 她急声对吉良晴说道,心知此刻时间紧迫,必须在家康回来前让夫人穿戴整齐,以应对任何不测。

吉良晴没有说话,只是配合地伸出手臂,脸色苍白得吓人。阿福手忙脚乱地帮她系着内衬的衣带,指尖冰凉。然而,就在她刚拿起一件外衫,还没来得及为吉良晴披上时——

“砰!”

暖阁的障子门被人从外面猛地撞开!木屑飞溅!

紧接着,一声如同受伤野兽般的、充满暴戾和绝望的咆哮炸响在门口:

“吉良氏的贱人!祸水!德川家的基业都要毁在你手了!还不速速出来领死!!”

井伊直政浑身浴血,甲胄残破,鬼角兜下的双眼赤红如血,手持仍在滴血的大刀,如同一尊从地狱爬出的恶鬼,死死地盯住了屋内衣衫不整、惊恐万状的吉良晴,以及挡在她身前、虽然吓得浑身发抖,却仍死死握着家康短刀的阿福。

冰冷的死亡气息,瞬间笼罩了整个温暖的房间。阿福回忆到这里,身体在赖陆怀中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起来,那段充满绝望和血腥的记忆,远比任何梦境都要恐怖。

而赖陆的怀抱和均匀的呼吸,拂过阿福的颈侧,带着睡眠特有的温热和潮意。黑暗中,她能清晰地听到他单薄寝衣下传来的、沉稳有力的心跳声,还有两人身体微微转动时,柔软布料摩擦发出的、几不可闻的窸窣声。这份真实的、带着生命温度的触感,本该让人安心,此刻却像一根根烧红的针,刺进她千疮百孔的回忆里。

阿福无声的对赖陆倾诉:

…你睡着了,赖陆。睡得这样沉。你的手臂环着我,那么用力,好像生怕一松手,我就会像你母亲吉良晴夫人那样,消失在血与火里。你知道吗?就在刚才,就在那个梦里,我又回到了那里,回到了她最后的时刻……

你恨德川家,恨不能将他们连根拔起,你确实也几乎做到了。你杀了那么多德川亲族,用他们的血染红了关八州的土地。你觉得这是在为她报仇,对吗?你觉得这样就能告慰她的在天之灵……

可是……可是你知道吗?我这个此刻被你紧紧抱在怀里的女人,这个承受着你睡梦中无意识温存的女人……就是当初那个,没能守住你母亲最后一道防线的人啊!

是我!是我眼睁睁看着他们逼死了她!

这个念头如同毒蛇,骤然噬咬住她的心脏,让她瞬间窒息。她猛地将额头抵在赖陆温热的胸膛上,仿佛想从那坚实的心跳中寻求一丝支撑,却又像在以此惩罚自己。泪水毫无征兆地汹涌而出,滚烫地浸湿了赖陆的寝衣。她不敢发出声音,只能拼命咬住下唇,双手紧紧地、近乎痉挛般地环住赖陆的脖子,将脸深深埋进去,身体因无声的哽咽而剧烈地颤抖着。

而后阿福的内心在疯狂地呐喊着,我当时真的尽力了!我真的……尽力了!内府把刀塞到我手里,让我守住那扇门。我握住了,我发誓就算死也会守住!可是……可是外面来的不是一个人,是整个德川家谱代重臣的意志啊!那是滔天的洪水,我……我只是一棵试图挡车的芦苇!

你想象不到那种场面,赖陆……鸟居元忠刚把内府骗走,转眼间,廊下就站满了人!本多正信、井伊直政、还有……还有你绝对想不到的,甚至包括一向最是同情你们母子、甚至曾因内府某些做法而数次劝谏的本多忠胜殿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就站在那里,平八郎忠胜,那个被称为“战国第一猛将”的男人!他没有像井伊那样怒骂,也没有像正信那样阴沉地审视。他就只是站在那里,穿着他的铠甲,手按在蜻蜓切上,可我看得清清楚楚……他脸上没有任何即将执行“正义”的凛然,只有一种……一种近乎尴尬欲死的表情!他甚至不敢直视我的眼睛,目光游移着,最终落在了地上的影子上。那一刻我就明白了,连他都拦不住,或者说,连他都……默认了。他救不了夫人,他的存在,恰恰是告诉屋里那个可怜的女人:德川家的整个根基,都已经不容她活下去了!

那种无声的压力,比井伊直政的刀更让人绝望…

她的哽咽更加剧烈,泪水浸湿了赖陆胸前的衣襟。这段回忆比任何噩梦都清晰,比任何刀剑都锋利。她知道,接下来要回忆起的,将是真正撕心裂肺的一幕,是她多年来一直试图埋葬、却在此刻被赖陆无意识的拥抱和那句“忠心可嘉”彻底挖开的、血淋淋的真相。她紧紧抱住赖陆,仿佛他是这惊涛骇浪的记忆中,唯一可以抓住的浮木,尽管这根浮木,正是被她未能守护的亡者,留在这世上的、最珍贵的遗孤。

阿福记得吉良夫人临终前那一日,暖阁内,熏香的气息尚未完全散去,却已被门外越来越响的喧嚣与咒骂搅得浑浊不堪。吉良晴坐在镜台前,阿福正手持玉梳,小心翼翼地梳理着她那一头如瀑的青丝,试图用这日常的仪式维持一丝虚假的平静。梳齿划过发丝,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却掩不住门外井伊直政那如同受伤野兽般的咆哮。

“外面……究竟为何事喧哗?” 吉良晴的声音尽量保持平稳,但微微蹙起的眉头泄露了她内心的不宁。她尚未将事态与远在关东的儿子联系起来,只以为是伏见城内部又起了什么她不得而知的变故。